当第十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聚光灯熄灭,那些在影展中点燃的创作火种却未曾熄灭,它正以燎原之势点亮西宁文化产业之光。西宁的街头巷尾依旧涌动着光影的余温,烧烤摊前还在争论创投会的剧本,街头、商场内贴的展映海报,出租车司机哼着影展音乐节的旋律,这场属于青春与梦想的狂欢,早已顺着湟水河的脉络,刻进了我们这座高原城市的文化基因里,成为西宁盛夏最滚烫的注脚。
一
自2011年扎根西宁,“FIRST”带着电影人的大胆与豪放,在青藏高原上闯出了一片天地。从青涩的新兴活动到如今搅动华语影坛的“破冰者”,它不仅见证了西宁文化的觉醒,更用镜头的锐利,跑出了城市文化产业的新赛道。近年来,在西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FIRST”始终踩着“文化交流”与“人才交易”的双轮前行。不管是激烈的创投会辩论,还是露天放映时的呐喊,这群年轻人用最真挚的热情,画成了西宁盛夏最亮丽的风景。
十九年来,“FIRST”像个不知疲倦的青年,聚焦华语新生代首部电影。扎根西宁这片热土,让多元文化在这里绽放;训练营里,地域特色被镜头捕捉和重塑;露天放映时,高原夏日的凉风裹着欢呼声,把观影氛围掀到极致。青年文化的锐、公共文化的暖、生态可持续的潮,全被它一股脑塞进影展里。
二
“影展通过多场景放映、多元化策展、多内容板块、多赛事并行的形式,以竞赛、展映、创投会、实验室、论坛工坊、音乐节、市集、红毯及盛典等各项活动构成全年性的完整链路。同时,影展也在与西宁的长久相处中,获得自身参与城市更新的文化路径与经验启示,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提供动能,持续带动着青海省、西宁市经济指数的增长,为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与高水平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采访中几何书店创始人林耕说道。
每年盛夏,西宁都会因FIRST青年电影展迎来一场星光熠熠的盛会。大咖学者、顶流演员、硬核导演全被它“勾”到西宁。“FIRST”早已跳出普通影展的框架,成为滋养创意、孵化佳作的“青年导演造梦工厂”。从这里走出的创作者和作品,总能带着一股生猛的锐气惊艳市场,例如:滕丛丛的《我的阿勒泰》《送我上青云》,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申奥的《孤注一掷》,这几年的麦特影业《好东西》《爱情神话》《走走停停》,光线影业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横扫票房与口碑的“狠角色”,都曾在“FIRST”的创投会上经历过最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终从高原出发,在全国观众面前绽放光芒。
三
“FIRST”在西宁的这些年,早已和我们城市的“五个文化”拧成一股绳,在高原上甩出最带劲的文化旋风,谱写着城市与光影的精彩乐章。
河湟文化这杯陈酒,被“FIRST”的年轻导演们狠狠“摇晃”出了新味道,这种老故事与新表达的共鸣,让千年文化在银幕上“活”了起来。夏都文化的自然魅力与影展的光影狂欢形成了动人共鸣。露天放映直接把银幕架在星空下,晚风裹着烧烤香,电影里的故事和夏都西宁的夜景撞了个满怀,这独一份的体验,让影迷们沉醉其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影展的青春表达产生了强烈共鸣,红色基因被注入到每一个年轻创作者的心里。和合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影展的包容开放形成了和谐画面。“FIRST”和时代文化的创新活力,又形成了强劲力量。影展一亮相,全城的文化产业都跟着躁动,科技和艺术的碰撞在高原上“炸”出了最亮的光,这股青春劲头,让影展焕发出新的生机。(记者 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