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5年7月30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大济湟工程增殖放流33.5万尾鱼苗

本报讯(记者 小蕊 摄影报道) 清澈的水面泛起细碎涟漪,33.5万尾鱼苗顺着水势游向深处。7月29日,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运行局组织开展2025年度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此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青海“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工程在全面竣工后,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持续为流域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注入新动能。

引大济湟工程是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引入湟水流域,以解决湟水流域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随着工程全面运行,青海省湟水北岸城镇饮水安全及工业用水、干旱山区100万亩(约6.67万公顷)耕地及林草地灌溉将得到有效保障。

此次鱼类增殖放流涵盖石头峡库区、调水总干渠工程库区、黑泉水库库区、西干渠工程库区、北干渠二期工程松多水库库区等多个关键水域,累计放流鱼苗33.5万尾。所放流鱼苗规格均在6厘米至8厘米,符合放流标准,品种包括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拟鲶高原鳅等五种本土鱼类。

据了解,增殖放流的核心目的是补充和恢复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持续开展此类活动,湟水流域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已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为了确保放流的鱼类能够顺利适应自然环境并发挥预期的作用,我省水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在放流前,对放流水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包括水质、水温、食物资源等方面的条件,确保放流水域适合放流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选择了适宜的放流时间和方式,以提高放流生物的成活率。在放流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放流生物的运输和投放过程安全可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