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古城的青石板路被七月的雨洗得发亮,白天踩上去,似能摸到六百年茶马互市的纹路;入夜后,古城里的湟源排灯次第亮起,灯影里流转的,是东西部协作的暖流。这光亮里,有张浩和无数东西部协作干部埋下的火种。挂职即将期满,他的脚步仍穿梭在古城与项目工地之间——这位从南京来的挂职干部,用两年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既然来了 就不辜负嘱托
“吃了跟没吃一样,睡了跟没睡一样。”刚到湟源时,前一批挂职干部的玩笑话,成了张浩最初的真实写照。南京的胃到了高原总“闹脾气”,明明三餐按时吃,到了下午仍会莫名发虚。“在南京沾枕头就睡,到这儿成了‘半宿醒’”他笑着说,后来才知道,这是高原反应在悄悄“磨”人。
更具挑战的是工作的“转向”。在南京时,他深耕交通领域,打交道的多是固定条线的同事,工作单一且规律。到了湟源,东西部协作的活儿像张网,得串联起发改、教育、医疗、乡镇等十多个部门。每天打交道的对象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变成了村委会主任、校长、企业家。“完全是另一套工作方法,得真正沉到基层,和群众扎在一起。”“刚开始真懵,今天对接学校游学,明天盯医院设备采购,后天还得跟乡镇谈产业项目。”他坦言,“挂职就是来换个赛道锻炼,要是跟原岗位一模一样,出来干啥?”
那段时间,他常对着地图上的湟源县轮廓琢磨:怎么把南京的经验融进来,又不脱离当地实际?他很快调整状态,跟着当地干部跑遍全县9个乡镇,学听青海话,学看高原的山形水势。一年后,他不仅能听懂带着“花儿”调的方言,还能用几句湟源话跟老乡拉家常。这种融入,让他慢慢摸到了工作的门道——不是把南京的模式照搬过来,而是站在湟源的土地上找答案。
作为六合区后备干部库中的一员,能被选派到青海,张浩觉得“是双向的认可”。“组织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湟源群众盼着协作带来改变,我不能辜负这份嘱托,想多做些事。”他不仅专注于个人岗位,更努力当好桥梁,两年间,促成3个示范村“三结对”,3对乡镇(街道)、3对医院、12对学校及1对国企达成对口帮扶与共建合作,开展协作互动70余次,组织交流学习800余人次,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800万元,构建起多元化、多层次的协作新格局。“我们就是中间桥梁,促成结对后,双方互访确定帮扶资金和项目,每年都有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
立足实际 让产业锦上添花
“刚来那阵,我总想着‘要给湟源变个样’,结果碰了不少壁。”张浩笑着说,有次想推动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觉得技术先进,可当地老乡不买账,“后来才明白,改变不能硬来,得像湟水河慢慢浸润土地。”
“各个地方有自己的特点,想带来改变,不能强加于人,得潜移默化,给点时间和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考,张浩创新性地推出“3个三”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宜村则村,宜乡则乡,宜县则县,让产业跟着实际走。这一模式被青海政务信息专报采编,在全省宣传推广。
“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为此,他推行“切蛋糕”模式:把协作资金分解到各部门和乡镇,只要有好想法、合适条件,且项目能落地见效,就把资金倾斜过去。“我们和地方融合得更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锦上添花。”张浩说。
湟源地处农牧交界区,是牦牛屠宰集散地。依托这一优势,张浩推动落地了医用牛心包膜加工项目,“6月初已经试产,预计年产值8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曾经不起眼的牛心包膜,就此实现价值跃升,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金疙瘩”。
对于项目,张浩坚持不盲目上马。他格外看重项目的延续性和带农效益:“医用牛心包膜加工项目做到二级加工时产值约2000元,终端产品能值十几万元,我们计划继续追加投资把它做大。”这样的项目既能创造利税,又能提供就业、增加收入,“带动作用明显,带农效益是我们考察的重要因素,产生效益和解决就业都很关键。”
青海是绿电大省,却因缺乏储能项目导致绿电浪费。张浩牵头引进浙江火电华瀚海、华汉新能源98MW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及江苏羲源集团投资项目,推动青海省首个独立储能项目在湟源落地,让绿电“存得住、用得好”。
“我和湟源是双向奔赴”
湟源县医院的口腔科诊室里,新引进的种植机正嗡嗡作响。去年6月,南京来的口腔科医生在这里开展第一台种植牙手术时,患者紧张得攥紧了拳头,术后对着镜子看了又看,兴奋地说“以前要跑到西宁才能种牙,现在在家门口就种成了,太方便了!”
医疗帮扶见效快,教育协作却需要“慢功夫”。在教育领域,除了改善硬件,每年派约30名老师到南京研学或进修,分三批组织约100名学生到南京游学。此外,还挂牌成立南京晓庄学院湟源县教师发展指导中心及名师工作室。“去年做了9期培训,效果和反响都很好,现在还在持续推进。”张浩说。
挂职即将结束,张浩心里满是牵挂:“做了一半还没做完的事,心里总惦记着!”两年时光,他感慨“没有虚度,做了些事,个人也成长了,是双向奔赴”。
今年过年离家时,他总安慰家人“还有半年就回”;可真到离别,看着湟源的山,想着这里的人,眼眶忍不住发热,心里只剩不舍。“乘着东西部协作的风,在湟源做了一些事,给湟源带来了些改变,湟源也教会了我怎么扎根。”
“一次青海情,一生青海情。”张浩说,“就算回去了,过几年还会回来,看看以前的同事,‘吹一吹’这个项目是我们做的,挺有成就感。”
记者手记:
七月的湟源,弥漫着离别的味道。对张浩而言,这一年格外不寻常——这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第三个年头。两年前,他带着嘱托而来;如今,两年过去,行囊里装满了协作的成果与牵挂。当湟源排灯亮相南京老门东,当秦淮花灯点亮丹噶尔古城,光与影的交织里,藏着的正是一个个像张浩这样的挂职干部,用脚步丈量出的东西部协作之路。(记者 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