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的号角声在耳畔回响。由西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西宁晚报联合推出的“续写新荣光 ——西宁退役军人风采展”专栏圆满收官。七期专稿、七位老兵,他们的故事如同清风,掠过湟水两岸的田野街巷,在西宁大地引发热烈反响。这些老兵退伍不褪色,始终以昂扬姿态融入城市发展洪流。他们紧跟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勇争先”的发展号角,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争当护绿先锋,在产业“四地”发展里勇做攻坚尖兵,更以冲锋姿态助力“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他们的精神与西宁发展同频共振,正携手谱写这座城市的崭新篇章。
专栏推出一周以来,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看董博俊在病房里改辩护词的样子,就像看到他当年在军营里冲锋的身影,‘军人’二字在法治战场上一样重若千钧”“晁沐把树莓种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那股不服输的劲,不就是‘扎根高原、奉献青海’的生动写照”……字里行间的真情共鸣,彰显了这些温暖叙事直击人心的力量。这些故事尤其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许多老兵自发在朋友圈转发分享,一位退伍军人评论:“这不是某个人的故事,是我们所有老兵心里那股‘若有战,召必回’的初心,是脱下军装也改不了的本色。”不止于退役军人,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从故事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青年干部在学习讨论中表示:“从老兵身上读懂了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这是最好的初心教育”。市民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这些老兵故事,“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如清泉流淌在西宁街巷,成为这个夏天沁润人心的城市力量。
这股热潮背后,是退役军人精神与西宁城市气质的深度契合。七位老兵的故事,不是孤立的个体故事,而是西宁退役军人扎根城市发展的缩影。在青海“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的战略蓝图中,在西宁“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的建设征程里,他们以军魂铸初心,用实干显担当。扎根高原田垄,晁沐带着军营韧劲种出“致富果”,6500亩树莓基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深耕法治一线,董博俊揣着“轻伤不下火线”的拼劲,1800多起案件守护公平正义;公益战场,孙万红带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冲锋在前,“迷彩红”身影在应急时刻守护群众……从马永成三十载照料烈士父母践行战友情,到张运松交纳2万元特殊党费表赤诚;从季鹏回“后进村”兴村富民暖乡邻,到陈永中用二胡续写奉献长歌……我们看到,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重要阵地上,一批批退役军人大展身手、大有作为,在西宁发展的热土上书写着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正如读者所言:“他们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担当。”
记录的价值,不止于定格荣光,更在于传递温度,凝聚力量。近年来,西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将退役军人工作融入城市发展全局,在就业创业扶持、技能培训提升、权益保障强化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让退役军人“有位更有为”。正是这份政策暖意与老兵奋斗热情的双向奔赴,让一个个退役军人在西宁找到新坐标:有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有人扎根乡村带领乡亲致富,有人在创新创业领域开疆拓土……这些事迹让政策从文字变成实景,让市民真切触摸到退役军人保障工作的民生温度,更使“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从理念长成看得见的城市风景。正如西宁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所说:“这些老兵故事让大家看见,退役军人既是政策受益者,更是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戎装虽解,军魂犹在;阵地虽换,本色不改。七期故事笔墨暂歇,但老兵们的故事从未落幕。他们脱下军装,却把军魂刻进城市肌理;告别军营,却让担当融入发展脉搏。在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壮阔征程中,在西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他们用忠诚与坚韧写下的篇章,是个人的成长史诗,更是城市的精神坐标,是时代奋进路上最嘹亮的号角。
致敬每一位为西宁发展贡献力量的退役军人。这个“八一”,西宁因你们的故事而更加温暖;这座城市,因军魂的传承而更有力量。你们的荣光,永远是西宁最闪亮的勋章。荣光永不褪色,奋斗未有穷期,退役军人与西宁同频共振的故事,将在新时代续写更动人的篇章。人民感谢你!这份尊崇,藏在西宁发展的每一步里,写在城市温暖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记者 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