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8月8日,一场聚焦高原康养与低氧医学的学术研讨会在海拔2200米的西宁青藏高原康养中心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西宁市中医院联合主办。来自医学、康养、科研等领域的约30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伊始,《高原康养蓝皮书》研创启动仪式举行,标志项目正式实施。项目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门城市大学教授侯胜田详细阐述了蓝皮书的研创目标、内容框架及预期社会影响,强调其将为高原低氧环境下的康养医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南。
在随后的学术研讨环节,10位专家围绕“高原康养与低氧医学”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侯胜田率先作了关于百岁时代推动高原康养逻辑与路径的主旨报告。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研究院院长张晋发布《旅居康养现状、特征与趋势》,指出西宁发展康养产业的优劣势,并给出了发展路径与重点方向。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秘书处主任章翌介绍了关于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策划“乡村幸福安康工程”公益慈善帮扶项目,推动乡村居民共享健康建设成果等情况。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自然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彭勇,分享了自然医学尤其是自然疗法在高原康养实践中的应用及核心理念,期望推动自然医学助力高原康养事业发展。西宁市中医院副院长马桂芳分享了立足高原环境,运用中藏医药防治高原疾病的宝贵经验。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副主任、北京小汤山医院发展协调办主任王立明与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教授刘利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严君,深入探讨了常压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机制的影响,以及相关技术在高原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党总支书记邹斌与首都医科大学主任姜缪文则鼓励个人做好健康管理。
本次高原康养与低氧医学学术研讨会围绕高原康养的科学基础、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慢病防控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高原康养产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