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飞盘联赛(西宁站)在青海体育中心拉开战幕,200余名健儿在绿茵场挥洒激情;
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冰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于市民中心冰球馆开赛,460名少年在冰面角逐巅峰;
2025年“奔跑吧·少年”高原击剑公开赛启幕,近400名剑客亮剑海拔2261米的赛场……8月9日,三场赛事同时在西宁绽放,迎来高原古城西宁的体育赛事“超级日”。
“一日三赛”同辉,不仅是西宁体育热度的缩影,更折射出这座高原城市成为国家级赛事“优选地”。
清凉气候绘就赛事“天然赛场”
国家级体育赛事缘何频频落地西宁?
8月9日,在青海体育中心体育场,一个个飞盘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时而高抛如白鸽盘旋,时而平传似箭簇穿梭,队员们弓步、跳跃、伸展,肌肉的爆发力与飞盘的轻盈形成奇妙呼应……当全国多地夏季被高温笼罩时,西宁以夏季平均19℃的清凉气候,为体育赛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空调”。飞盘运动员在赛场上奔跑时,2261米海拔的干爽空气消解了暑气,凉爽气候助力200余名来自北京、天津、陕西、宁夏等地的运动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夏季清凉气候优势,是“夏都西宁”的核心特质。这样的气候既规避了高温对户外赛事的干扰,又为冰雪项目提供了节能降耗的保障,这种“人无我有”的气候条件,让西宁在赛事申办中形成了独特竞争力。体育是城市跳动的脉搏,赛事是西宁热情的邀约,西宁的夏季,正在用得天独厚的气候禀赋,重新定义“赛事黄金季”的概念,西宁的“绿色赛场”特质,使其成为大型赛事选址的新宠。
青少年体育赛场正在焕发活力
一些小众的青少年体育赛事落地西宁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击剑、飞盘、冰球、激光枪……这些小众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相继在西宁落地,这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实则蕴含着诸多值得关注的信号,彰显出西宁在青少年体育发展领域的独特优势与积极探索。
晨练的鞭陀声唤醒古城,黄昏的广场舞点燃激情,社区篮球赛成为邻里狂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38.5%,全民健身新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氛围,让体育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浸润式的体育氛围,让西宁在申办赛事时总能拿出令人信服的“上座率保证”。尤其是,近年来西宁市不断深化体教融合,通过打造多元化赛事矩阵、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高原城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特色路径,相继举办全国青少年跳绳公开赛,中国城市青少年足球赛、西宁市青少年电子激光枪对抗赛等多样化赛事,在青藏高原上书写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新篇章。
赛事保障体系中的“西宁标准”
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西宁的办赛有“西宁标准”。
在西宁市民中心冰球馆,460余名运动员齐聚,向总冠军荣誉发起冲击;在青海体育中心,近400名击剑健儿开展巅峰对决……从运动员报到时的信息核验、装备存放,到赛事期间的场地维护、应急补给,再到观众引导、秩序维护,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以标准化的流程和精细化的服务保障赛事顺利进行。同时,专业的运营团队将“西宁标准”融入每一个细节。从“一场一策”的应急预案,到“十分钟医疗圈”的救援体系;从多语种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到融合当地特色的赛事文创,西宁树立起高原赛事服务的新标杆。一场场体育盛宴,正在催化出“1+1>2”的产业化学反应。
近年来,西宁始终突出“四个办赛理念”,以赛为媒,赋能城市发展。突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赛事活动覆盖五区两县,既有专业竞技,也有趣味体验,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求,让体育真正走进百姓生活;突出融合发展,激发活力,将赛事与文化、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体育+”模式创新;突出重点赛事,打造品牌,部分赛事已纳入国家级序列,如中国青少年冰球赛、冰壶锦标赛、手球超级联赛、跳绳公开赛等,不仅提升西宁的城市知名度,更为青少年提供国际化成长平台;突出低碳环保,绿色办赛,以“低碳”“生态”为核心理念,展现西宁生态建设成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暮色降临,三大赛事的灯光将西宁夜空点缀得璀璨夺目。这座古城用体育的语言向世界宣告:在高原之巅,一个崭新的赛事中心城市正在崛起,它不靠规模取胜,而以特色见长;不追求简单的流量,而致力于深度的价值创造,这就是关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西宁答案”。(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