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交30元,就能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上一天班。“90后”陈英健因为最近在杭州开设一家“假装上班无限公司”受到关注。
在这里“假装工作”的有居家办公感到压抑者、有想来体验的自媒体博主、有创业者,也有暂时遇到职场困境的人。但在陈英健看来,他们都是“充满向上动力的人”。
一个人在家工作压抑 交30元在高端写字楼“上班”
“这里是‘假装上班公司’吧?”谢女士来到位于杭州市滨江区金盛科创大厦的“假装上班公司”门口后小心地问道。在得到其他“假装上班员工”肯定答复后,她找到一张办公桌,从包里掏出一本《爆款内容方法论》看了起来。
谢女士于2017年本科毕业后来到杭州,之所以选择这座城市,是因为学习国画相关专业的她希望考取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
“不过连着考了5年都没考上,后来就暂时放弃了。”谢女士说,前几年她一边复习一边在少儿美术培训机构上班,后来自己开设了一家美术工作室,近一年来开始网上直播授课,教中老年人画画。
“我在杭州租的房子,上午下午各直播3个小时,其余时间就做做饭、收拾收拾房间,时间久了会感觉有一些压抑,也期望和别人面对面交流,在网上刷到‘假装上班公司’以后就来了。”谢女士说,最近暂时不用直播,她可以把很多工作带到这里来做,不用担心影响到其他人。
公司一共有四五个人在这里“假装上班”。“走吧,我们去吃饭,我请。”陈英健说,这天人不太多,也刚好想和来这里“假装上班”的人聊聊天,所以请大家一起去快餐店吃顿简餐。
“花了30元钱来体验‘假装上班’一天,没想到还被请吃了一顿饭,基本上回本了。”“00后”小王说,这种和同事们相约着去吃中午饭的感觉,也特别像她以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真的是全方位“假装上班”。
有人为拍短视频“打卡”一天
小王去年刚刚从杭州一所大学毕业,学习新闻传媒的她大学期间就曾在多家单位、公司实习,她把职场经验分享在短视频平台上后,很快积累了一定粉丝。大学刚毕业的几个月,她也曾前往上海的一家企业工作,但是由于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等原因,在今年初辞掉了工作,回到杭州做自媒体博主。
经过前一天的面试,小王获得付费“假装上班”的机会:“不过我只打算来一天,就是拍摄在这里假装上班的感受,做成短视频发布。”
小王按照“假装上班公司”要求,上午9点“到岗”,进入写字楼,坐在固定的工位上,她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毕竟一个人在封闭的环境待久了会觉得压抑,这里是相对开放的空间,没有真正的职场压力,反而还挺放松的。”
她在办公室里拍了一段视频发给了妈妈,并配文“找到工作了”,小王的妈妈微信回复她“买上些正式点的衣服”。“和妈妈开个玩笑,她总想让我找个单位去上班,所以拍一个视频逗逗她。”
希望了解公司运营模式 企业老板也来“假装面试”
“假装上班公司”进门处的显示屏上,标注着工位的价格,如果包月,1米4带抽屉的工位每月600元,1米2的工位每月500元,相对狭小需要共用的“共享工位桌”每月300元。如果按单日价格,每天收费标准是30元,对于应届生还有一个体验价,为每月150元,算下来日均只需5元。
有很多网友认为“假装上班”是博眼球的噱头。不过在朱女士看来,这里如果能够长期经营下去,确实有它存在的价值。
作为事业刚起步、还处于用户累积阶段的“个体户”,朱女士觉得,“假装上班公司”是目前最合适她的办公场地——有努力工作的氛围,拍短视频、沟通业务都很合适;如果公司一直开着,她会把这里当成长期办公地。
当然,也有很多抱着好奇心来参加“假装面试”的人。曾经在石家庄开过项目孵化公司的姚先生、在杭州萧山做大宗商品贸易的戴先生先后来到“假装面试公司”,准备参加“假装面试”。
根据“假装上班公司”流程,无论计划来“假装上班”多久,都需进行一轮“假装面试”。有很多人是带着好奇或者希望了解“假装上班公司”运营模式的目的而来的,姚先生和戴先生就属于这一类,陈英健也都不拒绝。
“假装上班公司”创立者:希望成为一个职场“充电站”
陈英健是温州人,从学校毕业后靠做策划、销售起家,经营起多家公司。
陈英健说,和这么多“假装面试”的人聊下来,感觉过来的都是充满向上动力的人,“都是觉得这个点子蛮有吸引力,想过来做点什么,或者通过这里和更多人建立交流。”
陈英健坦言,一开始自己只是想利用一下剩余的空间,没有过多去想运营方式,但是随着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他也决心尽量把这件事长期经营下去。未来,他希望这里能变成创业者或就业过程中迷茫者的“充电站”,他们可以在这里做自己的事情,或接受到一些创业、职场的培训。
事实上,陈英健的“假装上班公司”并不是第一例。近期,“假装上班公司”在多地悄然兴起,引发关注。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将闲置办公资源灵活出租,本质上属于办公共享经济的衍生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