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弘靓)记者从西宁市财政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将创新市场化运营模式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盘活的关键抓手,率先在全省推行市场化委托运营,盘活市级事业单位闲置房产、土地2万余平方米,预计年增加财政收入400余万元,构建起政府监管高效化、企业经营专业化、资产效益最大化的协同发展格局,切实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针对闲置资产盘活手段单一、缺乏市场化运营方式等问题,西宁市财政局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市级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委托运营试点工作方案》。以西宁植物园闲置场地、摊位为试点,探索“保底收益+超额分成”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积极性,形成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同时开展事业单位房产清查,将6家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闲置房产纳入市场化委托运营管理范围,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确保应盘尽盘。此外,构建“财政牵头、部门联动、专业赋能”的工作格局,加大督导力度,举办政企资源对接会3场,组织国有企业“点对点”上门服务10余次,形成工作合力。
为深挖资产潜能、激活地方经济发展,西宁市财政局结合城市更新,发挥企业资本投资引领作用,推进桥下空间改造建设停车泊位300余个,有效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主动探索国有资产向资本经营转变,将市体育馆闲置场馆委托第三方企业改造运营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智慧健身房等,月均接待健身群众1.6万人次,实现资产增值与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双赢。对长江路、黄河路闲置5年以上的5000余平方米老旧房产,委托国企改造装修经营盘活,让“沉睡资产”变成“增收活水”。
建立资产委托运营盘活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事业单位设立保底收益并根据经营效益与绩效考评结果实行应上缴财政收益浮动制度。指导西宁植物园、市残联等单位加强对委托运营国有资产机构的考评,从多方面全流程综合考量企业运营能力。同时,将单位委托运营管理纳入资产绩效管理范围,发挥资产监管和绩效评价融合效应,保障国有资产科学、规范、高效市场化运营。
西宁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资产盘活工作走深走实,督促事业单位持续完善委托运营管理,切实将“沉睡资产”转化为服务发展、惠及民生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