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3 2025年8月18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那遥远的地方》热演 沉浸式舞台让青海山河跃入观众心间

“当剧场穹顶倾泻下青海湖的粼粼波光,脚下金银滩草原的微风仿佛扑面而来,那一刻,我真的‘走’进了青海。”来自成都的观众陈静在走出青海大剧院时,仍难掩激动。自7月10日首演以来,西宁首部沉浸式旅游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已连续上演一个月,每晚八点准时在青海大剧院掀起文化热浪。这部以王洛宾经典旋律为灵魂的音乐剧,正将青海的山河壮丽与民族深情,化为每晚剧场内持续回荡的掌声与赞叹。

观众沉浸其中:一次身临其境的“青海治愈之旅”

“我本来只是来西宁旅游,朋友推荐来看这部剧,结果完全被震撼了!”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先生兴奋地分享道,“雪山投影仿佛触手可及,草原的清香似乎就在鼻尖。特别是卓玛的歌声响起时,我一个大男人,眼泪都快下来了,那是一种直击心灵的纯净力量。”与李先生一样,许多外地观众将这场65分钟的演出视为行程中的“意外之喜”与“点睛之笔”。

本地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已经第二次刷剧目:“以前给孩子讲青海湖、讲金银滩,讲王洛宾爷爷的故事,总觉得语言苍白。现在好了,这部剧就是一本‘活’的青海文化教科书!孩子全程眼睛发亮,特别是看到非遗服饰展示那段,色彩流淌如河,回家还一直念叨那些花纹。”65分钟的诗化叙事与虚实交织的舞台美学,成功打破了年龄与地域的界限,让“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观众心中可触可感的“此情此景”。

多维创新破界:三把密钥激活文旅共生新图景

观众口中的“震撼”体验,源于创作团队精心打磨的“三加”模式——“音乐剧+旅游+沉浸式观演”的深度融合。青海大剧院董事长东周多杰所描绘的“拆除第四堵墙”已然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不再是背景板的点缀,而是化为流动的青海魂魄。雪山投影如沉默的守护者,光影河流蜿蜒流淌于观众脚下,非遗服饰上的彩线在灯光中幻化为奔腾的江河,共同参与叙事,邀请观众步入其中,成为青海故事的亲历者。

“王洛宾的音乐是流淌的河,我们的舞台是承载它的河床。”总导演林忠益如此阐释创作理念。该剧以现代都市青年李硕的“治愈之旅”为明线,巧妙编织王洛宾音乐精神的暗线。经典旋律《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仅是剧中点睛的咏叹,更成为贯穿全剧的灵魂纽带,唤起跨越时空的集体共鸣。开心麻花团队注入的“轻松幽默、时尚灵动”基因,使厚重的文化主题得以轻盈表达,传统与现代在舞台上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文旅融合引擎:从舞台盛宴到城市脉动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热演,已超越单纯的舞台成功,正成为西宁落实“引客来宁”战略、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格局的生动实践。青海大剧院推出的“观剧+旅游”套餐效果显著,多家旅行社反馈,剧目已成为吸引游客停留西宁乃至深入青海全域的“强力磁石”。

“我们始终牢记这部剧的双重使命:它是面向八方游客的‘青海文化之窗’,更是西宁市民共享的‘艺术生活载体’。”西宁文旅公司总经理袁明强调。围绕这一文化IP,青海大剧院正深耕“品牌+”模式,策划包括音乐剧主题文化沙龙、沉浸式艺术工坊、王洛宾音乐专题展等系列特色活动,力求让文化热度持续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

夜幕降临,青海大剧院内,《在那遥远的地方》那熟悉而深情的旋律再次流淌。台上,现代青年李硕与八十年前的王洛宾在光影交织的时空中寻找各自心灵的“远方”;台下,观众沉浸在这方浓缩青海情的舞台,完成了一次不需要跋山涉水却直抵灵魂深处的文化朝圣。从一首歌的悠远回响,到一部剧的盛大绽放,西宁正以艺术为笔,饱蘸青海山河的壮美与民族文化的深情,在青藏高原的画卷上,奋力书写文旅融合赋能生态之城的新篇章。这部舞台上的“青海之心”,每一次跳动,都强劲呼应着时代对诗与远方最深沉的召唤。

(记者 张艳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