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国各地“高烧”不退。为躲避酷热,全国游客纷纷涌入了贵州、云南。
贵州今年6月以来平均温度仅有24.2℃,云南入夏以来平均温度更是仅有21.9℃,比往年同期更低,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避暑天堂,汹涌人潮远超往年。
尽管云南、贵州一向是夏季旅游胜地,但为何今年格外火爆?
◆ 贵州:体验式项目成游玩新打卡点
贵州以其夏季得天独厚的“清凉优势”成为避暑首选。越来越火的贵州,出现了不少新玩法,除了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热门景区的秀美风光让人大饱眼福,漂流、露营、瀑降、悬崖秋千等一批新兴的“体验类”游玩项目正在不断吸纳年轻游客。
贵州漂流项目在网络上的热度堪称现象级。在抖音平台上,被网友称为“西游记同款通天河”的高过河漂流今年彻底出圈,其系列视频在抖音播放量已超过8亿次。
除此之外,贵州的桃源河漂流、杉木河漂流、洛北河漂流及水银河峡谷漂流也广受游客青睐。
贵州避暑游的热度远不止于漂流。来自成都的雷先生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避暑方式——草原露营。雷先生前往的乌蒙大草原海拔约2500米,即便在盛夏八月,气温依旧舒适宜人,但太阳落山后气温会骤降至12℃左右。
雷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今年夏天,乌蒙大草原旅游景区避暑的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日均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量达到2.6万人次,是历年之最。
露营的火爆也带动了周边服务,当地牧民牵马体验、特色餐食供应、星空摄影向导等衍生项目随之兴起。
在水溶洞里桨板漂流、在牂牁江操纵滑翔伞俯瞰美景……这股“体验热”不仅带火了单个景区,更激活了周边产业链,年轻人用“漂流”“蹦极”“瀑降”“露营”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清凉经济”。
◆ 云南:暑期游热度攀新高
与贵州相邻的云南也是今夏避暑游的热门目的地。
云南省国家级气象站统计,今年夏季以来,云南全省的平均气温为21.9℃,拥有92个夏季避暑型康养资源县域,位居全国第一。昆明、大理、丽江等旅游城市依然是暑期游市场的“顶流”。
在这波“避暑热浪”的影响下,云南的热度远超往年同期。但游客超量涌入,也对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打车难”的抱怨频繁出现在云南旅游相关的发帖中。一位从大理古城前往大理站的游客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打车经历,勾选17种车型后等待了半小时依然排在第126位。
从今年避暑游的情况来看,云南与贵州这对西南“双子星”,在资源禀赋与接待能力上呈现出异同。
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云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成熟完备的旅游产业链和相对均衡的全年吸引力。昆明、大理、丽江等热门城市集群,构筑了强大的服务网络。从机场、高铁站密集的交通网络,到古城内海量酒店客栈、成熟的导游服务体系,云南应对大客流的“肌肉记忆”明显更强。
但云南夏季的防晒难度不容小觑,当地夏季平均紫外线指数常达8级以上,属较强级别,部分区域在烈日下体感温度攀升。更重要的是,云南的客流基数巨大且高度沉淀于核心景区,火爆的暑期旅游热度为昆明翠湖、大理古城、玉龙雪山等“顶流景区”带来了不小的运营压力。
贵州则凭借无可争议的盛夏清凉硬实力和爆发性增长的“野趣”体验,在夏季脱颖而出。黔东南的激流漂流、遵义赤水的丹霞瀑降、黔南茂兰的原始洞穴探险、六盘水乌蒙草原的高山露营……这些依托独特山地水文资源开发的沉浸式项目,精准击中了年轻游客寻求刺激与逃离酷暑的双重需求。
不过相较于云南、贵州的旅游热度呈现出强烈的季节性。
今年7月以来,贵州机场、车站及景区的旅游接待量较5、6月份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种高度集中性,对交通运力、热门景区瞬时承载力以及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的弹性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相较于云南多点开花的成熟旅游城市群,贵州能有效分流核心景区压力的次级旅游城市网络仍在成长中。
◆ 地方服务能力面临新要求
面对汹涌而至的人流,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品质也面临巨大的考验。服务细节上的短板偶有暴露,便有可能给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遗憾。
以贵州为例,游客短时大量涌入贵阳等热门城市,迅速推高了住宿价格。
以“贵阳酒店”为检索关键词,在小红书平台上能够搜索到大量关于无节制涨价的吐槽帖。有游客分享出自己的订单截图,同款房型在今年6月30日入住仅花费142元,但时间来到8月2日,该房型已涨价至1087元。一个月的时间,酒店涨价超7倍,中间巨大的差价令人咋舌。
当地官方对部分酒店的涨价乱象迅速做出了反应。
8月7日,贵阳市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了一批哄抬价格的案例,对涉事酒店进行了曝光。麗枫酒店(贵阳会展中心金融城店)、贵阳市曼克酒店、贵阳喷水池亚朵轻居酒店三家酒店被立案调查。
为应对挑战,贵州已连续多年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鼓励游客投诉举报旅游“痛点”,有效反馈可获奖金。
与此同时,云南省今年暑期也在加强交通疏导和客流预警。
国铁昆明局与航空部门协同联动,开行定点定班次的接驳大巴,通过“点对点”合理调度公共交通,打通旅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玉龙雪山景区在旅游高峰时段在景区内外采用“定人定岗+巡逻”模式执勤,确保每条线路都有人巡逻、管理、疏导。
长远来看,避暑胜地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天赋的清凉,也在于持续可靠的服务配套。这要求当地在大力宣传“避暑”卖点的同时,也要同步加强对本地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和前瞻性规划,并且要对旅游价格、景区安全以及服务质量持续监控。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