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浸润: 信念在革命沃土中播种
“老师,为什么红军战士自己吃草根,还要把粮食分给老百姓?”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个孩子指着展柜里褪色的布衣草鞋提问,让随行老师完曼周加红了眼眶。在2025年建行青海省分行“江源格桑·红延绽放”研学之行中,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
为了让革命历史更加鲜活,建行青海省分行在行程设计上花足了心思。出发前,工作人员对接当地教育局、妇联筛选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与负责任的带队老师,安排统一服装、出行用品,营养餐食;研学中,依托延安丰富的红色资源,老师们提前准备小故事,在杨家岭旧址引导孩子对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与当下生活,在宝塔山组织小组讨论“如果我是当年的小战士”。
“以前只在课本里听红军故事,这次亲眼看到毛主席住过的窑洞,才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先辈用苦换来的。”窦萨吉尕卓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革命故事,末尾写着“要像红军叔叔一样勇敢,好好学习,建设家乡。”这种从“被动听”到“主动悟”的转变,正是建行青海省分行推动红色研学的初心——让高原少年亲手触摸革命历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让爱国的种子在心底深深扎根。
繁华启梦: 梦想在都市活力中生长
“这些大楼像从地里‘长’出来的巨人”,2024年建行青海省分行“少年之志,筑梦启航”深圳研学行中,玉树少年青吾仰望着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感叹。
同样被震撼的,还有达杰旺毛——在欢乐谷的欢声笑语里,在中科院的科技体验中,在无人机的演示现场,这个藏族女孩第一次感受到“科技与自然可以这么近”。她将这份震撼变成了动力,她暗暗下定决心:“知识能变成会飞的无人机、能算题的机器人,我也要努力,把这些‘神奇’带回家乡。”
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建行黄南州分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卡毛加心中满是触动。2023年带26名贫困学生赴深圳夏令营时,她记录下孩子们“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进科技馆”的瞬间:“他们说‘会记得这束光’,可实际上,是他们的笑容,照亮了我们坚守职业初心的路。”这份双向的温暖,是建行“金融向善”理念最生动的体现。
久久为功:
金融温度守护格桑成长
建行青海省分行的研学行动,从不是偶尔的公益事件。多年来,建行秉承“带上员工做公益、带着客户做公益、带动机构做公益、融合业务做公益”的“三带一融合” 理念,将研学活动与教育资助、乡村金融等民生服务深度联动。为高原少年搭建“成长立交桥”。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送孩子走出去,更要帮他们把‘外面的世界’带回来。”建行青海省分行负责人李彦林说。每段旅程都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北京行以故宫、圆明园等历史地标让孩子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深圳行通过都市繁华让孩子们看到改变命运的无限可能;延安行则聚焦红色精神传承,让孩子明白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未来,建行青海省分行将深化“金融报国、金融为民” 信念,拓展研学目的地,联动机构做特色公益。正如李彦林所说:“希望每一次研学都能成为高原少年的‘加油站’,让他们带着温暖与力量,成为家乡振兴践行者。”
从江源到延安,从高原到沿海,建行青海省分行用一次次研学之旅让格桑花与时代同频。这不仅是跨越山海的托举,更是国有大行以金融之力守护初心的生动实践——当少年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份由爱和责任浇灌的种子,终将在青海大地上长成支撑未来的参天大树。 (记者 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