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西宁尚有丝丝暑气,冷链车内却是寒意十足——如何让西宁冷凉蔬菜跨越千里仍保持鲜嫩?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湟中区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的青海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寻找答案。
来到这里,仿佛踏入了一座蔬菜的“保鲜王国”:冷链车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忙碌吆喝声交织成曲,一张覆盖采收、仓储、运输的全流程保鲜网络正在这里悄然运转。
从蔬菜生产到冷链保鲜、再到销售,一条条蔬菜产业链正串联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泡沫箱里的“鲜”生意
推开泡沫箱生产车间的大门,热浪裹挟着机器运转的声响扑面而来。多条生产线有序运转,细碎的原材料不一会便成为了规格不一的定制泡沫箱。“我们这里的生产规模在全省都能排得上名次,日产的5000个泡沫箱也将面向全省供应。”班仲营村党支部书记张元成拍了拍身旁的泡沫箱,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来到仓库,这里堆成小山的泡沫箱成为了冷凉蔬菜“高人气”的证明。“三月就开始备货,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八九月份是蔬菜采摘销售旺季,泡沫箱已经不够用了!”张元成介绍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新建的制冰间、原料库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预冷库的大门半开着,裹着白霜的芹菜、甘蓝正在这里进行预冷,不久后,它们将踏上“东征”之路。
在预冷库门前,分拣工王阿姨的手速快得惊人。剪刀起落间,芹菜根被齐齐切断,翠绿的叶片上还凝着水珠。“我从甘肃过来打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元钱,心里感觉特别充实!”她笑着将分拣好的芹菜码进筐内,等待下一批入场蔬菜的到来。不远处,工人们正将打包好的蔬菜搬上冷链车,“这些菜从地里收来时还带着露水,经过预冷、清洗、包装,到消费者手里跟刚摘的一样新鲜。”说话间,一箱箱蔬菜被搬上货车,它们的下一站,是都市人的餐桌。
全产业链的“鲜冷”突围
“以前种菜全看天,现在咱们有保鲜‘法宝’!”张元成掰着手指头数:“这里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集散中心。从收菜、打包、预冷到装箱、发出,一系列工序都能在此完成。”据介绍,青海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建成蔬菜包装加工生产线1处,新建制冰间、泡沫箱生产车间及成品库、原料库等,不仅能为冷凉蔬菜的运输保鲜护航,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2个村发展蔬菜生产与销售。
“我们基地的速冻库正在建设中,预计11月份完工。那时,需要人工灌注或向外收购的速冻瓶便可以实现‘自产自销’,产业链更加完善后,向外运送的蔬菜也将更加‘鲜冷’美味。”张元成眼里闪着光,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目前,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大棚育苗、蔬菜种植、保鲜库存储、包装加工、订单销售”全产业链,完成“西菜东送”统一订单外销。“现在我们村里家家都在种蔬菜,不愁卖不出去!”张元成说。话音刚落,冷链车的喇叭声响起,又一批蔬菜即将启程。据了解,从这里出发的各类蔬菜,90%将远销辽宁、上海、江苏等十余省市,10%销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及甘肃周边。
自建成以来,青海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海拔高、日照足、紫外线强、气候冷凉、温差大、环境纯净的独特资源,常年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西蓝花、娃娃菜、甘蓝、莴笋、有机花菜、大葱、芹菜等10余种高品质冷凉蔬菜,2024年生产各类优质蔬菜8000余吨,产值达2200万元。
站在合作社的观景台上远眺,小山似的蔬菜像绿色海洋,冷链车在田间公路上织就银色动脉。这里不仅是蔬菜集散地,更是一个关于“鲜”的传奇——当冷凉气候遇上现代保鲜技术,当传统农业嫁接全产业链,西宁冷凉蔬菜正以最鲜美的姿态走向全国。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