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原“凉爽”气候,聚焦打造“中国夏都”“雪豹之都”城市名片,系统性布局、产业链推进、特色化品牌的避暑房产业正在西宁阔步前行。
从今年上半年来宁旅游的数据来看,众多外地游客和“候鸟老人”涌入青海西宁,他们品美食、看美景,通过短租避暑房民宿、长住避暑家庭房等方式,推动避暑房产业成为高原夏凉经济的新特色。如今,我市积极采取机制创新、政策供给、多维宣传、房源整合四大举措,构建了避暑房产业发展新格局,为高原城市产业转型提供示范。
打造多元的“避暑房”产品
6月至8月,城西区的一在售小区迎来了一批批看房客。房产销售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入夏后,外地来宁的访客咨询量暴涨,很多客户明确表示就是来找“避暑房”的。从房产销售难突破,到开辟新的房产市场,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创新推出了“甘霖工程3.0”等避暑房项目专项信贷产品,实施避暑房购房1.6万元补贴政策。据相关部门反馈,自避暑房购房补贴落地以来,已累计发放补贴750.4万元。同时,为了激活更多购房动力,相关部门全力打通购买避暑房异地公积金贷款通道,方便外地群体贷款购房。
如何让避暑房更符合购房者的“口味”?今年,我市聚焦目标客群选房和购房需求,积极打造了全市避暑房数字化平台,目前已启动上线试运行。该平台通过收集目标客群需求意愿,增设多元化房产信息,让“线上看房”实现在指尖,为外省客户群体搭建了看房选房的一站式平台。此外,我市房产领域积极发力,已成功打造万科公寓、万达2200避暑康养酒店集群等多元产品,提供出租型房源2326套,出售型房源3106套,精准匹配不同客群的差异化需求。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避暑房698套,租赁避暑房2328次。
推出县区避暑子品牌
城西区立足辖区特点,率先打造一批“避暑民宿”试点,一批优质的民宿收获了这个旅游季的新业绩;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被称为“艺术村”“画家村”,因凉爽气候和宜人景色,夏季吸引了省内外艺术家入驻闲置民房,为莫家沟村带来了人气,也点燃了村里的文旅热情;湟中区群加藏族乡结合当地资源,打造了“湟中云上群加”文旅产业,让游客可以在云上群加感受到高原特有的清凉,还能参与藏族锅庄舞、欣赏传统唐卡艺术;城北区借“2200黄金海拔”之名,打造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带动出售避暑房,累计盘活全区闲置资产40.97万平方米……
今年以来,西宁各县区齐发力,乘“避暑房”发展之势,推出了一系列县区子品牌,共同推动西宁避暑产业迈向了“引进来、共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西宁市“避暑房”购置A级旅游景区优惠措施》,有效提升避暑群体观光体验;制定印发《西宁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技术指南》,采用“预检—整改—终验”三步流程,确保消防验收一次性通过。聚焦品质提升,积极引进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组建避暑房发展专家智库,依托各区优势资源和功能布局,编制完成《西宁市避暑房发展规划》。紧盯避暑房客群多元托管服务需求,探索推出“1+N”管家包服务模式(1名专属管家+N项增值服务),编制完成《西宁市避暑房管家物业服务标准规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力,紧盯各项目标任务、倒排工作时间节点,持续强化加压推进,全力确保避暑房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实效。”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项目落地的同时,持续健全完善现有各类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商改住”规划调整、水电费民用化、长租补贴等创新措施。加强特色品牌营销,积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重点推介和各类活动”相贯通的方式,加大对西宁避暑房宣传,加强目标客群需求分析,结合本地房地产业发展态势,以“租售并举、经济适用”为原则,积极探索打造“小两居、低总价、拎包住”的特色避暑房样板试点。同时,增加嵌入特色增值服务,采用“业主+运营方”的租赁托管机制,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来宁置业。(记者 张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