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9月11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之花盛开 幸福同心筑梦
——聚焦西宁和合文化系列报道之二十八

宫保鸡丁、青海三烧……居民们带着自己烹制的特色菜肴,在“多民族文化长廊”中共享美食、畅叙民族团结情。在城北区火车西站街道盐庄社区,各族群众生活上相互帮助,情感上相互交融,不断加深心灵认同、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让这里真正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乐、心手相牵的互嵌式共有家园。

近年来,城北区火车西站街道盐庄社区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不断创新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升级“石榴籽家园”服务模式,通过聚合力、优服务、暖关怀,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

党建引领聚合力,从社区“善治”到各族群众“共治”。积极构建“党委抓总、支部联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四级工作体系,将民族政策学习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创新开展“民族团结微党课”“政策宣讲进楼院”活动,建立“有诉必应马上办”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确保群众诉求10分钟响应,简单问题当天办结。结合“十分钟幸福里”建设,打造便民服务点、“十分钟文化活动圈”,通过“党员来敲门”“民情恳谈会”收集群众需求,联合寺管会、自管会代表等力量,党群连心,解决盐庄平房区下水堵塞、路面硬化等民生难题7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打造“红色共享小屋”“党员先锋驿站”等红色阵地,组织各族党员开展“结对认亲”“微心愿”帮扶等活动,在“十分钟幸福生活圈”内设置“民族团结连心岗”,由党员轮流值守,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让党建成为民族团结的“强引擎”。

“137”工作法提质效,从服务“精准”到团结“同心”。社区创新推行“137”民族团结工作法,以“党建+服务+文化”为抓手,将“十分钟幸福”理念贯穿始终。红色网格强基础,划分7个网格,开展敲家门、敲心门、敲难题、敲资源、敲共识、敲和谐“六敲行动”,对收集的问题通过“马上办”服务台账,实现简单问题10分钟响应,复杂问题24小时答复,累计走访3000余户,解决诉求300余条,调解矛盾200余起。石榴籽家园促交融,在“十分钟生活圈”内设立“民族团结文化长廊”,举办“邻里美食节”“民族手工艺展”等活动5场次,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有效实现文化共融。创新“马上办+调解”模式,在“丁香茶室”调解室推行“六尺巷工作法”,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即调处”;培育“小小讲解员”队伍,用童声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推动实现和谐共建。打造“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开设“四点半课堂”“老年幸福食堂”,确保各族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均等化服务,全面实现服务共享。联盟服务暖民心,联合辖区单位组建“党建联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开展“公益义诊”“法律咨询”等服务20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1000余人次。

特色品牌显温度,从服务“实事”到万家“幸福”。在小区院落设立“小巷聚邻坊”,组织“包饺子话团结”“中秋月饼DIY”等活动近20场次,确保每个院落步行10分钟内都有民族团结活动场所。建立“马上办”志愿服务队,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十分钟上门服务”200人次。建立困难帮扶、医疗救助、就业扶持、精神慰藉、文化服务“五关怀”体系,通过“居民点单—网格接单—社区办单”模式,为患病居民马祥文10分钟内对接医疗资源,为失业群众提供“马上就业”技能培训,服务覆盖辖区各族群众2000余人次。在“十分钟生活圈”内设立“楼院议事厅”,发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创新“马上办”微信议事厅,实现“手机一点、服务到家”,快速精准解决群众诉求70余件。(记者 徐顺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