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3 2025年9月11日
往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悲鸿五次画插图
徐悲鸿为英文版《王宝川》所作插图《平贵投军》。
《朝鲜民间故事》中徐悲鸿所作插图。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一生创作的绘画作品数以千计,他的代表作如《田横五百士》《九方皋》,以及人们所熟知的《奔马》,都是尺幅较大的独立作品。很少有人知道,徐悲鸿也曾在生活困窘时为书刊画过插图。尽管如此,徐悲鸿对待这些插图的态度仍然是非常认真的,这些近百年前的插画,也为我们揭开了徐悲鸿绘画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早期在上海、北京为教科书画插图

1915年夏末,徐悲鸿带着介绍信,来商务印书馆找《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他见过徐悲鸿后表示,商务出版的教科书需要插图,让徐悲鸿画几张样子看一下。过了两天,徐悲鸿带着画稿上编辑所。恽铁樵看了画稿,对徐悲鸿说,他的人物画得比别人的好,十之七八没有问题,叫他等几天去听回音。然而,徐悲鸿得到的最终意见却是:国文部的三位主持人——庄百俞、蒋维乔和陆伯鸿开会审定徐悲鸿的画,蒋、陆两位通过了,庄百俞不同意,说线条太粗。

打击之下,为了帮助徐悲鸿摆脱经济困境,热心的商务印书馆职员黄警顽找到中华图书馆经理叶九如,建议出版一套《谭腿图说》的体育挂图,还自告奋勇写解说,并推荐徐悲鸿的绘图。黄警顽与徐悲鸿合作完成并交稿后,叶九如给了三十元稿酬,黄警顽全部转给了徐悲鸿,这是徐悲鸿一生卖画的第一笔巨额收入。

1917年12月,在康有为的建议与支持下,徐悲鸿携蒋碧微赴北京,拟向民国教育部争取官费留学法国的机会。此时,蔡元培、李石曾与北大教授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利用庚子赔款的退款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孔德女校(后更名北京孔德学校)。孔德学校比较注重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李石曾的邀请下,徐悲鸿与蒋碧微都参与了孔德学校的工作。蒋碧微教音乐,徐悲鸿参加学校教务评议会,在为教材改革贡献意见的同时,还给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国语课本画插图。随后,徐悲鸿还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徐悲鸿在等待官费留学机会的同时参加工作,一方面固然有利于积累人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升斗之忧”的燃眉之急。

留学法国期间为小说画插图

1919年3月,徐悲鸿赴法国开始官费留学。从1921年开始,由民国教育部支付的留学费用时常拖延,有时甚至拖欠达十个月之久,导致徐悲鸿债台高筑。为了维持生活,徐悲鸿在1924年曾经为小说画过插图,他为俄国作家谢尔盖·佩尔斯基所译法文版《韩国故事》(中文版名为《朝鲜民间故事》)所作插图十五幅,其中三幅有款识,五幅钤有自己的印章。

法文版《韩国故事》1925年由巴黎德拉格雷夫书店出版,该书内页封面有用毛笔书写的红色法文书名等字样,其中间部分则是徐悲鸿为该书中第十六个故事《鸟语》所作插图。此书的中文版后来也原样刊载了这十五幅插图。徐悲鸿基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在插图中重构故事场景,增添了东方神韵,提升了故事的艺术品格。

在欧洲举办画展途中为好友画插图

为法文版《韩国故事》画插图十年之后,1934年7月,英国伦敦麦勋有限公司出版熊式一所撰英文版《王宝川》,徐悲鸿又为此书绘制了三幅彩色插图。

《王宝川》一书改编自中国传统剧目《红鬃烈马》。熊式一的《王宝川》将原剧改为四幕话剧,并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与重新创作,女主角的名字也由“王宝钏”改为“王宝川”(熊式一认为“川”相比于“钏”,对应的英文更朗朗上口,更优雅,更有诗意)。这些修改为《王宝川》带来了活力和新意,王宝川聪明、美丽、机智、富有尊严,与原剧的旧传统女性的典型王宝钏截然不同。最重要的是,熊式一改变了有关薛平贵与西凉代战公主的关系。《王宝川》中,薛平贵在登基前夜,伺机脱身重返祖国,一直没有与代战公主成婚。这一改变,戏剧性地突出了薛平贵的智勇双全和忠贞不贰的美德,也避免了在西方可能引发的批评。该剧出版后不久即搬上舞台,大受观众欢迎,在世界各地进行了演出。

熊式一是徐悲鸿的好友,现代中国杰出的双语作家,毕生除用英文改编中国传统剧目、创作反映中国现实的新剧外,还执教于英、美、新加坡等地,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1934年4月,徐悲鸿由意大利赴莫斯科举办画展,途中为熊式一的《王宝川》绘制了这“三幅半”插图。其中三幅为彩色,而《探寒窑》未及上色。剧本出版时,刊印了其中三幅彩画作插图,少数限量版中则用了所有的四幅画。

现有三件设色作品均有“悲鸿”落款,均钤同一白文方印“徐悲鸿”。第一幅插图从情节看应为“抛绣球”。整个画面拥挤但不局促,富有节奏;用笔极为松活、流畅,变化多姿又能紧扣造型;设色整体给人润透的春意盎然之感。

第二幅插图为横幅,内容应是薛平贵投军。画面中,薛平贵纵马向右疾驰,与身后的城墙呈渐行渐远的开张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认为,该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其一,徐悲鸿画马通常只画马,很少画带关系的人和马,像这样疾驰状态中的人马关系,像这样关联状态中的准确造型,都是徐悲鸿作品中极少见的。其二,这匹侧身奔跑的黑色坐骑,精细程度也为徐悲鸿画马中所仅见,很少有像这样从笼头、缰绳、铃铛到马鞍、马镫,装配得如此齐全且刻画得如此工致的;徐悲鸿的马鬃、马尾大多以大笔扫出,很少像这样以线为主的。这匹马堪称徐悲鸿画马范本,而且是水平很高的范本。

第三幅插图《赏雪》,亦被用于封面。画面中央,“王允坐在相府花园内的石桌边品茗赏雪,周围是翠竹、芭蕉、湖石”,但似乎“雪”意并不明显,设色倒更似春天。与前两幅不同,此图情节较为平淡,人物性格特征也不突出,因此,徐悲鸿着力于营造丰富的背景环境,所动用的笔墨方法也更为多样,更接近传统中国画的样式。成片的竹林、多姿的芭蕉、粗笔写意的湖石和白描的桌凳,在徐悲鸿画作中,这种表现古代士人优游生活的主题极为罕见。

1933年至1934年的系列欧洲画展,奠定了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绘画大师的国际声誉,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徐悲鸿为英文版《王宝川》绘制的这批插画,则是他历次插图绘制生涯中,唯一一次不必面对严峻的经济压力且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情境下所产生的作品。这些插画之所以具有上述诸多可圈可点的独特艺术价值,应该说与徐悲鸿的心境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艺术的奇妙有趣之处。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