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5年9月17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云前哨的守护者:西宁气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在西宁,当闪电雷鸣划破夜空,当暴雨如注倾泻而下,总有一群人与风雨赛跑,用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构建起立体防御体系,为这座城市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灾减灾堤坝。他们,是高原气象人。

基础观测:永不间断的“千里眼”

深夜11点,西宁市气象站内,L波段雷达的屏幕上,绿色的回波信号平稳跳动,如同城市安眠的脉搏。副站长郭航和值班人员正在密切监视着雷达运行状态,这是他们汛期值守的常态。

“高空探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石,每一个数据都关乎预警的时效和精度。”郭航介绍说,L波段探空雷达是获取高空气象要素数据的核心设备,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今年主汛期期间,雷达设备曾出现一次异常情况。值班人员立即启动应急排查程序,抢修小组迅速就位。“我们逐项排查信号链路、接收机模块等关键部位,在最短时间内确定了故障点。”郭航回忆道。经过六个小时的紧急维修,当雷达屏幕重新出现跳动的回波信号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紧急处置只是西宁市气象站基础观测工作的一个缩影。为确保设备稳定运行,运维团队每年都要开展多轮专项巡检,重点排查电缆防潮、机柜散热、接收灵敏度等关键环节,确保设备运行“零失误”。

装备保障:守望高原的“天眼”卫士

海拔4074米的达坂山,空气稀薄,山路蜿蜒。西宁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工程师吴广厚和党员同志们一次又一次踏上这条艰险的巡护之路。通往雷达站的山路蜿蜒崎岖,维护保障工作充满挑战。“每次上山都要经历海拔的急剧变化,部分路段在雨雪天气后变得异常难行。”吴广厚说。但为了确保雷达系统稳定运行,保障团队的党员同志们今年已十几次踏上这段艰险的路程。吴广厚说:“达坂山雷达是青海东北部地区的‘天眼’,我们必须守护好它。”青海省第一部采用8.5米口径抛物面天线的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能够精准探测200公里范围内的天气变化,是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利器”。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6月1日,达坂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云粒子识别更精准、杂波抑制更高效、降雨估计更准确,为汛期监测增添了“火眼金睛”。

预报服务:分秒必争的“解码人”

在市气象台预报大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各类气象数据。首席预报员沈洁正和同事们分析最新资料,进行天气分析研判。

“近年来,极端天气呈现‘频发、广发、重发’的特点,这对预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沈洁表示。目前,市气象台依托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已将预报精度提升至1小时、1公里分辨率,让天气过程“看得更早、报得更准”。2024年主汛期,西宁市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在“9·03”极端强降雨天气中,市气象台提前46分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第一时间启动“叫应”机制。市政府根据预警及时启动“五停”指令,应急部门连夜转移群众6.69万人,最终实现了自然灾害零伤亡。

“预警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沈洁深有感触地说。今年7月15日,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团队提前1小时发布短临预警,为应急响应抢出了20分钟的宝贵时间。

党旗引领 青春担当

从达坂山4074米的高寒之巅,到湟水河畔的雷达站机房,再到24小时灯火通明的气象台值班室,西宁市气象局的青年党员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冲锋在气象服务最前沿。这份担当,是西宁市气象局共产党员对初心的践行,是西宁气象人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诺践诺,更是守护西宁万家平安的坚实力量。

目前,西宁市气象台正在进一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基于风险预警模块整合多源数据,形成精细至乡镇街道的“地质灾害指引”产品,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在这片高原土地上,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正以永不松懈的姿态,守护着万家灯火,让党旗在防灾减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记者 张艳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