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3版)
从“单一履职”到“多元共治” 激活基层民主新动能
“不仅要解决群众的烦心事,还要助力辖区发展,让‘两室’成为推动治理的新引擎。”文汇路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道出了西宁“两室”建设的深层思考。在这里,“两室+”模式正释放出多元共治的活力:整合司法所、律师、企业代表等力量,吸纳735名“红袖标”队员、网格员组成民情收集网络,形成“群众点单、代表接单、多方办单”的治理格局。
依托辖区算力产业优势,文汇路街道更创新建立绿色算力产业人大代表联系点,探索“双联系”模式,代表既进站倾听群众诉求,又深入企业解决发展难题;针对算力企业人才短缺、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问题,代表们积极奔走协调;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企业探索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路径,助力西宁打造绿色数字产业高地。在我市其他区县,“两室”也因地制宜绽放特色。大通县城关镇组织代表“铁脚板”调研,走进“代表联络室”开展普法教育,构建“人大+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让活动室成为代表履职的“充能室”;城中区仓门街街道将20名代表安排进12个网格,建立“群众反映—代表收集—部门处置—结果反馈—群众评价”闭环机制,让代表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湟中区田家寨镇优化“两室”功能,推动基层治理触角向村社延伸。
从破解民生难题到服务产业发展,从吸纳群众参与到联动多方共治,西宁“两室”正以创新实践,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焕发新活力。如今,在这座高原古城,一个个履职阵地成为民意汇聚的“中转站”、问题解决的“服务站”、民主实践的“责任田”。民声落地处,便是民心汇聚时。西宁用“两室”的生动实践证明,当民主渠道畅通到家门口,当代表履职贴近民心,全过程人民民主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随之节节攀升。人大代表张若蕾笑着表示,领导关心指明方向,各级人大支持夯实保障,群众诉求有效解决,满意笑容便是对这一实践最生动的回应。(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