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需求
基层场景化宣传入脑入心
针对不同群体认知特点,青海银行各分支机构走进社区、企业、学校、景区,开展“量身定制”的反洗钱宣传,让新法知识贴合百姓生活。在湟源县申中乡立达村,宣传人员借助“乡村大喇叭”,结合老年人常遇的“中奖短信”“冒充公检法人员”等诈骗场景,用通俗语言讲解洗钱风险识别与防范技巧;在海南州锦惠燃气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企业财务负责人培训,详细解读新《反洗钱法》对企业财务合规的要求,助力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在青海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学院等高校,结合开学季推出“反洗钱护航开学季”活动,为学生及家长送上金融安全防护指南,重点科普“校园贷”“兼职刷单”背后的洗钱陷阱;在青海湖等热门景区设立宣传点,面向游客与当地群众,拆解“非法集资”“网络赌博”等洗钱违法活动的套路,提升公众警惕性。
深耕农牧区市场
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考虑到青海农牧区群众的语言习惯与接受能力,青海银行组建宣传小队,深入玉树州安冲乡结拉村、黄南州吾屯上庄村等偏远牧区,以“藏语+案例”的形式开展反洗钱宣传。宣传人员用流利藏语,结合当地真实案例,讲解电信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的常见手段与危害,明确从事洗钱活动的法律后果,并手把手传授防范方法与应对措施,让农牧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切实填补农牧区反洗钱普法空白。
立足网点主阵地
构建常态化宣传窗口
青海银行将营业网点作为反洗钱宣传的“前沿阵地”,营造沉浸式普法氛围。各网点在显著位置摆放新《反洗钱法》宣传折页、海报与展板,大堂经理主动向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讲解洗钱危害、常见洗钱方式及防范要点,引导客户树立正确金融观念;柜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结合新法规内容实时提醒客户注意账户安全与洗钱风险,让反洗钱知识融入日常金融服务,实现“办理业务即学知识”的常态化宣传效果。
创新线上载体
线上线下协同扩覆盖
为打破时空限制,青海银行创新宣传形式,推动线上线下宣传同频共振。线上推出微信小程序“问卷星”调查问卷与H5网页答题活动,以基础法规、常见风险案例为核心设置互动题目,吸引员工与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累计参与人次超500次;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宣传海报、漫画、动画视频,其中反洗钱宣传动画以简洁的画面与幽默的语言,解读新《反洗钱法》的核心内容及生活中的防范注意事项,获得广泛点赞转发;行内员工撰写的多篇宣传信息,被青海省银行业协会、青海省金融业协会、玉树共青团等官方公众号转载,线上宣传累计阅读量与播放量达1900余次,有效扩大了反洗钱普法的广度与深度。
青海银行将持续履行地方金融机构责任,以更高站位推进反洗钱工作,构建层次清晰、响应迅速、覆盖全省的金融安全防护体系,为守护青海经济金融安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记者 刘瑜)
当前,洗钱犯罪手段持续翻新,从传统网银诈骗、非法集资,到新型“跑分洗钱”、数字人民币洗钱等,给金融安全与百姓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正式施行,这部涵盖7章65条的法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反洗钱监管体系,更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撑。
在此背景下,今年消保月期间,青海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反洗钱工作部署,紧扣“金融知识普及之反洗钱普法在身边”核心主题,立足青海多民族聚居、城乡发展差异的地域特点,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针对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在校师生、景区游客及农牧区群众等不同群体,开展分层分类的反洗钱宣传活动。通过场景化讲解、本土化语言、常态化传播与创新化载体,将新《反洗钱法》知识送到百姓身边,帮助公众认清洗钱陷阱、提升防范能力,全力构建“全民反洗钱、全民防风险”的群防群治格局,切实守护高原百姓“钱袋子”,为青海区域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