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3 2025年9月25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县区一特色: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

本报讯(记者 徐顺凯)今年以来,西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关于“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重大要求,紧扣省市委全会决策部署和重点任务,立足县区优势资源与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品牌,不仅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底色更加充足。

城东区:探索“东城·共富工坊”模式,铺就产业发展与共富之路

城东区作为西宁的重要门户和民族聚集区,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聚焦推动辖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围绕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工作,精心打造了一批集就业、培训、零工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东城·共富工坊”,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共富工坊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截至目前,“东城·非遗工坊”探索形成12个平台产品线,累计实现营业额达394.15万元,带动就业2780人,其中低收入群体1140人,工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带动城东区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促进辖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了新活力。

城北区:以旅促产,探索城北“共富链”

城北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打造“趣浪城北+‘三交’”特色品牌,将文化旅游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紧密结合。打造“豹街”、北川青唐城嘉年华小镇、“西川欢乐谷”特色街区,拓展演出、赛事、非遗“旅游+”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深度交融。深入推进“五区”建设,以“一季一品”全季旅游品牌为着力点,统筹推进居住环境优化、旅游品牌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享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成果中,共促“首善之区”生态宜居幸福城北繁荣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带动招引企业196家,落地项目29个,形成投资13.82亿元,带动各族群众就业1130人。

大通县:培育“大通护工”劳务品牌,探索共富新路径

大通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品牌培育与产业发展联动,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协同”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大通护工”特色劳务品牌。围绕“一老一小一患”等各族群众生命周期需求,聚焦“资源、产品、销售、品牌”四链建设,强化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建立了3个实训基地、1个示范点,设立了2个护工之家、6个护工驿站、20个乡镇联络站,成立了医疗护理员陪护联盟和家政服务业协会,挂牌运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完成护工技能人才培训4000人,组织开展多场招聘活动和岗位对接签约仪式,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

湟中区:传承非遗,绘就共富新篇章

湟中区阳坡银铜器加工产业依托丰富文化资源和传统手工艺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采取“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品牌标识,注册“艺河湟”品牌,完成湟中“八瓣莲花”非遗标识的设计提升与推广应用,并在南京栖霞山景区建设了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举办非遗交流活动等,将湟中银铜器推向全国更多地方,拓宽了市场。截至目前,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已有100余家银铜器手工作坊入驻,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800余名村民转型为技艺工匠,每年带动周边群众600余人就业,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达3750人,不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