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5年9月25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邻里变亲人 街坊亲更亲
——聚焦西宁和合文化系列报道之三十

清晨,伴随着悠扬的锅庄舞曲,城北区小桥大街街道小桥社区民族团结画卷也徐徐展开,朝阳公园内,社区的各族群众汇聚而来,大家手拉手围成同心圆,随着旋律舒展腰身、踏响脚步,用最热烈的舞姿诉说着生活的美好。

邻里变亲人,街坊亲更亲。作为西宁市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典型代表,小桥社区聚居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5个民族共2.1万人口。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葸新花告诉记者,今年来,社区党委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党建+民族团结”模式为引领,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神经末梢”作用,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举措,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小桥社区曾因老旧小区较多陷入基层治理困境。破解治理难题,组织先行是关键。近年来,小桥社区巩固拓展“1131”自治模式,通过建强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三项制度,打造一个试点,有效提升各族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社区自治效能得到了持续释放。一方面,从小区党员、热心居民中精心筛选出6个小区治理“领头人”,构建起“社区党委—业委会—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让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带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牵头搭建“议事连心桥”,辖区老旧小区建立各类居民议事机构10个,将社区干部、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聚在一起,曾经的老旧小区成为了凝聚民心的“连心桥”。此外,社区持续在健全“制度保障网”上下功夫,制定完善有关自治管理制度、议事制度及业委会工作制度3项制度,并以珍宝岛小区为试点,大力推进“熟人社区”治理,以点带面让10个老旧小区无人治理难题得到了解决,社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温馨家园”。

“以前家里水管坏了,找师傅要等大半天,现在找幸福专员,半小时就有人上门!”家住一毛家属院的马先生为社区服务的温度与速度点赞。针对外来人口多、需求多元的特点,社区依托“十分钟幸福里”建设,打造民族团结服务管理阵地。社区将辖区科学划分为3个“十分钟幸福里”,每个里配备1名里长和20余名幸福专员,专员由既懂政策又懂民意的党员、志愿者担任,通过日常走访、微信群聊、议事厅座谈等方式,精准收集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从环境卫生清扫,到为民服务政策解读、法律援助资源链接,社区为群众办理实事45件。

“这盘酿皮是我家传手艺,大家多尝尝!”在社区“尝百家菜、寻邻里味”百家宴活动现场,各族居民端出拿手菜,在餐桌旁分享美食故事,30多道民族特色菜摆成“团圆席”,香气里飘着的都是“一家亲”的味道,架起“零距离”交流交融桥梁。为打破邻里间的“陌生墙”,小桥社区以“熟人社区”建设为抓手,通过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形成了各族和乐共融的局面。社区通过综合服务中心设置的民族团结宣传角,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文体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和文化活动熏陶,深刻阐述“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内涵。开展政策宣传12次,开展“包饺子、话家常”“非遗剪纸润童心”等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10余场,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的心中。

“社区是各族群众的‘连心桥’,服务既要‘面对面’,更要‘心贴心’。”葸新花介绍道。近年来,小桥社区坚持在如何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的优质服务上深耕,创新推出“五微工作法”党建品牌——“微课堂”讲授党的政策,“微服务”帮扶困难家庭,“微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拉近居民“心距离”,在社区的民族舞蹈队、志愿服务队里,各族群众占比超过50%,大家在活动、服务中结下了深厚情谊,实现了从“邻居”变为“朋友”,进而成为“亲人”。(记者 徐顺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