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近日,从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站传来喜讯,野生山梅花繁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推动大通县现代林业技术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野生山梅花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已完成野生山梅花种质资源调查与观赏性评价工作,已完成两批播种试验,目前发芽率稳定,苗木长势良好。累计扦插山梅花枝条近7000株,其中大田扦插两批次共计3500株,温室大棚硬枝扦插1500株、嫩枝扦插三批次2000株。通过不同播种和扦插方式发芽率和成活率调查,初步掌握了高原地区山梅花繁育技术体系,为后续规模化育苗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介绍,野生山梅花(Philadelphus incanus)为绣球科(Hydrangeaceae)山梅花属(Philadelphus)的落叶灌木,高1.5米至3.5米,是我国珍贵的乡土观赏树种,因其花色清雅、芳香馥郁且具有重要的生态、药用和经济价值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需求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增强,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号召,立足该县良好的自然生态家底和野生山梅花种群分布实际,自项目启动以来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采取了多项科学有效的措施推动繁育工作。项目团队分别在克麻苗圃、新城苗圃设置试验地块,采用野生山梅花成熟种子,按“梯度批次”开展播种,统一控制基质配比(园土:河沙=2:1),同步实施适度遮阴等苗期管理,监测不同苗圃、不同批次的种子发芽率与出苗情况。经过播种用扦插试验,严格控制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有效提高了幼苗成活率和生长质量,标志着繁育技术难关基本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