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大通二中校园中已是朗朗早读声,教师家属楼的一扇窗户,已经透出温暖的灯光。记者轻轻敲开门,杨毛吉老师系着围裙,双手还沾着面粉,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家门。厨房里,小米粥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餐桌上已经摆好了几副碗筷。“孩子们吃完早读去了,我再给今晚要来的那个高三孩子准备点宵夜。”她笑着说,眼角漾起慈祥的细纹。这个家,不仅是她的小家庭,更是9名曾经无依学子的“临时家园”,二十年来,炉火从未熄灭。
一针一线,“妈妈的温度”抵御高原严寒
在杨老师家的客厅沙发上,总是放着一个大大的毛线篮。里面五颜六色的毛线团和几根长长的织针,是她忙碌教学工作之外的“第二战场”。
“2009年冬天,我看到福利院一个娃娃的手都冻裂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杨毛吉回忆起编织“爱心毛衣”的初衷。从那以后,无数个深夜,在批改完作业、辅导完学生之后,她就坐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编织起来。毛衣针在她手中上下翻飞,发出细微而规律的“沙沙”声,仿佛在编织一首无声的摇篮曲。八年,四十八件毛衣,每一件都根据不同孩子的身高、喜好织就,尺寸或许不尽完美,但那份“妈妈的温度”却精准地传递到每一个孤残、留守、贫困儿童的心中。
这股暖流,悄然汇聚成了爱的江河。在她的感召下,学生家长、当地企业职工纷纷加入,“爱心毛衣”的队伍不断壮大,累计送出的毛衣、围巾超过1000件。它们抵御的,何止是高原冬天的严寒,更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感恩与善意的种子。
一间书房,“临时家园”托起大学梦想
跟随杨老师走进一间小小的书房,书桌上整齐地摞着高中课本,墙上是泛黄的世界地图和勉励的话语。这里,曾是9个孩子梦想启航的港湾。
“老师,这道题我还是没思路……”这样的深夜提问,对杨毛吉来说是家常便饭。她不仅是无偿提供食宿的“房东”,更是全程陪学的“导师”和“家人”。从一日三餐的悉心照料,到深夜里一遍遍不厌其烦的答疑;从青春期烦恼的心理疏导,到填报高考志愿时的慎重建议,她全程参与,无一遗漏。
最让她骄傲的“孩子”之一婷婷,此刻正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教室里汲取知识。2017年,杨毛吉了解到婷婷父母离异、祖父母伤残的家庭困境,从婷婷八年级起,每月从本不宽裕的工资中拿出500元资助她,还定期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2022年夏天,喜讯传来,婷婷以青海省高考第167名的优异成绩,成为公费师范生。“杨老师,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电话那头,婷婷的话语坚定而温暖。爱的火炬,就这样完成了传递。
一个讲堂,打破壁垒构建“育人同心圆”
“家长们,教育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咱们得学会倾听……”在大通县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讲堂里,杨毛吉正用带着藏族口音、却无比亲切的方言,与台下的家长们交流。这里,是青海省首个由政府和教育部门主导的家庭教育专业机构,而它的诞生,正源于杨毛吉一线教学中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倡议。
作为中心负责人,她不再是面对几十个学生,而是要面对成千上万个家庭。448场活动,13万人次覆盖,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她无数次下班后奔赴各个乡镇的身影。她用最朴实的语言,将科学的育儿观念和实用的方法,像唠家常一样传递给家长。一位曾经沉迷麻将的家长红着眼眶对记者说:“是杨老师让我明白,陪孩子看书比赢多少钱要重要。”家校之间那堵无形的墙,就这样被她的真诚与智慧一点点打破,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正在高原小城蔚然成风。
从一件毛衣的微光,到一个家庭的守护,再到一方教育生态的改善,杨毛吉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将“教师”二字的千钧之重,诠释得具体而温暖。她就像高原上顽强的格桑花,扎根在教育的沃土,不艳丽,却无比坚韧。她的故事,不仅写在了“中国好人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荣誉证书上,更写在了每一个被她照亮的人生轨迹里。如今,她曾资助的学生们,有的考入北大、北邮等高等学府,更有许多人选择回到讲台,让这份爱与奉献的教育初心,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