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9月26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通用语言如何“赋能”五育融合

本报讯(记者 衣凯玥)“反方请注意!药剂师定价过高违背医德,我方承认!”日前,在西宁市十一中优质教育集团明远校区的德育课堂上,一场关于“海因兹偷药”的辩论正激烈上演。正方以清晰标准的普通话阐释法律底线,反方用流利有力的表达捍卫生命尊严。这场围绕“道德两难”的激辩,正是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魏凤英教学实验团队精心设计的语言思辨课堂。

作为教育部教育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教育强国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五育”深度融合研究》的落地成果,课题组扎根西部教育实际,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率先在西宁市十一中优质教育集团明远校区展开探索,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全程,为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玉米淀粉和水2∶1混合,硬击时硬化,缓入则如泥沼……”初二23班的“挑战不可能”实验课上,学生们正用精准术语描述非牛顿流体特性。精准的学科语言描述现象,语言成为连接具象实验与抽象思维的桥梁。体育课堂上,操场化身汉字文化迷宫。课题组独创的融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定向越野活动,让学生们在奔跑中拆解、组合、运用汉字,让语言文化以充满活力的方式内化于心。美育课堂上,青海省博物馆的“舞蹈纹彩陶盆”投影在教室,教师用标准普通话解析,语言成为连接远古美学与童心创意的纽带。劳育课上,“中国结制作”环节,教师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分步讲解。严谨的术语和条理化的指令,引导同学们理解编织逻辑。编织完成后,学生在“劳动日记”中用准确流畅的书面语详述步骤。通用语言实现了劳动技能掌握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让传统工艺之美在规范的语言实践中转化为可传承的文化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