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瑜
金融安全是民生安全的重要基石,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今年,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紧扣“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等关键节点,围绕“金融为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核心宗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聚焦重点客群需求、创新科技赋能手段,构建起“知识普及+风险防范+权益保障+长效赋能”的全方位消保宣传体系。
从市区广场的“以案说险”专区,到三江源牧区的“马背上的消保”宣传;从老年客群专属的“银龄之家”适老化服务,到学生群体喜爱的“金蜜蜂”校园课堂;从VR技术打造的“3D线上消保展厅”,到藏汉双语的“牧区消保宣传片”,建行青海省分行将金融知识送到城乡每个角落,把风险防范技巧教给每一位百姓,切实解决消费者急难愁盼,让金融消保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民生温度,为筑牢青海地区金融安全防线、提振金融消费信心、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织密全域宣传网络
建行青海省分行坚持“线下筑基、线上拓维”,以营业网点为核心,以数字平台为延伸,打造可视、可听、可感、可互动的立体化宣传矩阵,让金融知识触达更广泛人群。
●线下阵地:打造沉浸式宣教场景
各营业网点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设立金融教育专区,聚焦个人征信、人民币防伪、数字人民币、个人金融信息安全等基础金融知识,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讲解服务。同时,依托“劳动者港湾”“裕农学堂”等特色平台,张贴宣传海报、摆放折页手册,在客户等候区开展微沙龙,普及电子支付技巧、防范网络诈骗等实用内容。省级金融教育基地更通过广告屏滚动播放口号、电视屏播放宣教短片,营造“入厅即学”的浓厚氛围。
针对不同场景需求,建行青海省分行还开展走出去宣传:在西宁中心广场设“以案说险”专区,用养老理财骗局、虚拟货币诈骗等真实案例剖析非法金融活动危害;走进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以互动问答解析“校园贷”陷阱;深入城中区谢家寨村、湟中区拦隆口镇等乡村地区,依托“裕农通”服务点普及三农金融服务与惠农政策;前往海南州叠热翔神仙泉景区、海东青稞酒文化广场,为游客与居民讲解电信诈骗防范要点,实现“广场有宣讲、校园有课堂、乡村有站点、景区有服务”的全域覆盖。
●线上创新:解锁数字化学习新体验
为打破时空限制,建行青海省分行发力“数字消保”,让金融知识学习更便捷、更有趣。全行员工每日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财富季”活动海报,引导客户扫码参与线上闯关答题活动,以“答题赢CC豆兑换话费”激励消费者主动学习;在网点部署消保小游戏,将枯燥知识转化为互动桌面游戏,拉近与客户距离。更值得关注的是设立了多彩消保3D线上展厅——青海馆,借助VR、3D及智能AI技术,客户可通过手机沉浸式体验虚拟逛展,在趣味游戏中学习金融消费者八项权益。
此外,建行青海省分行还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手机银行APP、建行生活APP等平台,开设消保宣传专区,发布代理退保、电信诈骗等风险提示,让金融知识实现触手可及。针对少数民族客群,印制藏语、维吾尔语、壮语等6个语种的消保知识服务宣传折页,开展多语种宣传模式;面向残障人士,持续更新“湾宝手语小课堂”与全国标准版手语教程,印制盲文版手册,实现“数字赋能、全民共享”。
重点客群精准施策 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
建行青海省分行聚焦老年人、新市民、学生、少数民族、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量身定制宣教内容与服务模式,让消保服务更有温度、更具针对性。
●老年客群:深化“颐养+智养+康养”服务
针对老年人金融知识薄弱、易受诈骗等问题,建行青海省分行推出三维服务:“颐养”层面,走进城北和睦康养园、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发放大字版宣传折页,用方言讲解“电信诈骗防范”;“智养”层面,优化手机银行“大字模式”,开展智能设备教学,指导老年人使用ATM存取现、一键呼叫客服;“康养”层面,邀请三甲医院专家解答健康问题,同步普及金融知识,打造“银龄之家”适老化金融教育示范基地,让老年人“学得上、用得会、防得住”。
在“3·15”活动期间,建行青海省分行还开展适老化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开放日活动,通过看晚年(参观适老化服务)、听晚年(消保知识宣讲)、乐晚年(互动游戏)、享晚年(智能设备教学)四个环节,让老年客户亲身感受服务优化,现场参与消保知识有奖问答,收获定制祝福语与小礼品,切实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与数字金融适应能力。
●新市民与学生客群:筑牢“融入+成长”防护线
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有需求、金融知识有缺口”的特点,建行青海省分行开展融入式宣教:走进北城七区“春风送岗”招聘会,为求职者讲解创业资金规划、账户信息安全,提醒“拒绝网贷,选择正规渠道”;依托“CCB建融家园”APP开通“多彩消保”频道,提供就业、住房、子女入学相关的金融解决方案,帮助新市民“他乡变故乡”。
面向学生群体,建行青海省分行打造“金蜜蜂”金融教育品牌:在格尔木市第六中学、祁连县第一小学等学校,以“案例化”讲述非法校园贷、假币识别知识;依托“建融慧学”平台开通“多彩消保”知识专区,引导师生线上学习;在光明小学招募消保小达人,鼓励学生分享身边案例,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学习。针对大学生,开展“理性借贷”宣传,解析“非法就业贷”危害,帮助树立正确消费观与征信意识。
●少数民族与残障人士:推进“平等+便捷”服务
为助力民族地区金融素养提升,建行青海省分行创新推出民族特色宣教:以牧区真实事件为素材,拍摄《大山深处有人家》《马背上的消保》《织梦·共融——土韵金融之旅》系列宣传片,邀请牧民出镜,在展现青海民族风情的同时传递消保理念;玉树支行在康巴艺术中心广场开展双语宣传,用藏汉双语讲解金融知识,发放双语折页,获少数民族同胞高度认可。
针对残障人士,建行青海省分行注重便捷化服务:在海西州特殊教育学校开设金融课堂,讲解电信诈骗与征信知识;更新手语教程、印制盲文手册,确保残障人士能平等获取金融知识,切实保障其消费权益。
风险防范与权益保障
夯实金融安全基石
建行青海省分行既加强风险提示,又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全方位守护消费者“钱袋子”。
●强化风险教育,警惕非法金融活动
围绕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虚拟货币、代理退保、征信修复等热点问题,建行青海省分行开展多维度宣传:通过“厅堂微沙龙”“线上展厅”普及非法金融活动表现形式,提醒消费者不听、不信、不转账;在“3·15”直播中,联合西宁市城中公安分局民警,解析“代理维权黑灰产”危害,教网友识别无担保、低利率贷款广告陷阱;针对投资理财领域,重点宣传“三适当”原则,开展家庭理财小课堂,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制订零花钱使用计划,培育理性消费习惯,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
此外,建行青海省分行还优化支付服务宣传,对内开展员工培训,对外制作多语种手册,提升境外来青人员支付服务水平。
●深化纠纷化解,回应“客户之声”
建行青海省分行积极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在多地建立与调解组织的联动机制,选派优秀员工担任省银协专、兼职调解员,参与地方银协纠纷调解工作;发布多元纠纷化解典型案例,提升百姓对调解工作的认知度与认可度。针对“非法职业代理”问题,重点宣传代理退保、征信修复的法律后果,提示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诉求、解决纠纷。
同时,建行青海省分行开展“行长接待日”活动,省分行分管领导及各二级分支机构行长在网点“面对面”接待客户,倾听需求、解决问题,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客户之声”响应机制,将百姓“小事”当“大事”,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解决,实现消保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提升客户满意度。
建设长效机制 推动消保工作走深走实
为让消保理念常态化、体系化,建行青海省分行从内容建设、品牌打造、责任落实三方面发力,构建“大消保”工作格局。
●打造高质量内容库,筑牢知识“底座”
依托“建行学习”平台,建行青海省分行持续更新“消保从娃娃抓起、青年说、智者说”原创系列作品52部,成为青少年财商培养的“生动一课”;构建“老少新”、少数民族、残障人士等客群专属专区,以案例化讲述金融知识;面向乡村地区,打造乡村振兴主题课,用接地气的语言普及惠农政策与防骗技巧,让金融知识听得懂、用得上。
●深化诚信教育“六走进”,培育行业新风
建行青海省分行以“六心”开展“诚信教育“六走进”活动:带着“爱心”进校园,助力数字校园建设;带着“用心”进商圈,提振消费信心;带着“细心”进企业,开展定制化宣教;带着“真心”进乡村,建设403个“裕农学堂”,培育农村诚信文化;带着“诚心”进社区,构建长期信任关系;带着“初心”进军营,实现“服务强军”,让“诚信金融”理念扎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角落。
●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
建行青海省分行将消保工作融入业务全流程,利用晨夕会为员工培训消保知识,提升服务意识;建立“网点—分行—总行”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宣传活动落地见效;通过“金融教育基地+投教基地”深度融合,突出属地特色,形成“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保障”的消保工作体系。
以金融为民初心 护佑百姓美好生活
从高原乡村到城市商圈,从老年学堂到校园课堂,建行青海省分行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消保宣传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用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的服务,让金融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风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未来,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将继续深化“大消保”格局,以科技为笔、以服务为墨,持续创新宣传形式、优化服务内容,为提升全民金融素养、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让百姓的“钱袋子”更安全,生活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