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5年9月29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冷”禀赋 “热”商机

本报特约记者 杨燕玲

当看到雷延余和农户种植的冷凉蔬菜通过冷链物流奔向千里之外的餐桌,愈发觉得,青海的“冷”禀赋,真的藏着“热”商机。2025年上半年,青海冷凉蔬菜出口量突破千吨级,莴苣、洋葱等19个品种远销8国。数据有力证明,读懂了“本土基因”,方能在现代农牧业的赛道上,跑出“特色加速度”。

“冷”的地理特质,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独特密码,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竞争力。1500米以上海拔造就的低温环境,让蔬菜积累了更丰富的营养素与风味物质;“超净区”的生态底色,搭配标准化种植规程,让“青字号”不再只是单纯的产地标签,成为“绿色、健康”的代名词。

如今,加之科技助力,先天优势正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动能。从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专家工作站、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到攻关抗寒品种选育、完善温室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让自然禀赋与产业智慧深度共振,种植户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像雷延余的合作社每年能给种植户每亩5000元的固定收益,大伙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样的“双向奔赴”,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青海的绿色图景,从不止于田间的蔬菜。把视线转向更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喝的是雪山融水,吃的是天然牧草。再看龙羊峡,日照足、水体净、不结冰,是冷水鱼养殖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我们打造的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同时也在打造一个更加标准、更加信任的输出地。这不仅能持续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还能吸引更多企业落地,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自然的馈赠需经打磨才成瑰宝,产业的成长要闯过难关方见坦途。不论是冷凉蔬菜还是其他农畜产品,青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的挑战等着去突破。但只要政企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守住生态底色、攥紧“科技”钥匙、踩实“市场”路子,就能让每一份农畜好品走出高原、打响名号,把青海的“好资源”酿成发展的“甜果实”。

冷凉蔬菜的故事,是青海写下的“绿色答卷”。它也告诉我们,每个地方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先天优势”。只要沉下心来深耕特色,定能让“先天差异”变成“竞争优势”,让“资源短板”变成“发展长板”。未来,我们应当继续向独特要潜力、向特色要效益,让越来越多的“本土特色”变成富民兴村的“热产业”,续写更多“点石成金”的绿色奇迹。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