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人的一天,每一帧画面都充满民生幸福!
9时许,校园里,孩子们在崭新的运动场上肆意奔跑;11时许,拧开水龙头,清水汩汩而来,市民李芳开始准备一家人的午饭;15时许,66岁的郭大妈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队,等待免费健康体检;19时许,吃过晚饭后,居民老张和家人步行10分钟便来到万友超市购买生活用品……
城市地下管网持续更新,农村公路改造升级,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就有暖心“医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拓展延伸,从解决群众难事到提升城市整体品质,驰而不息、系统推进的民生工程,正在不断织密高原古城大地温暖厚实的民生网络,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让“民声需求”直抵民生福祉
时间拨回到1月25日——随着2025年西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发布,“十件民生实事”出炉。
聚焦促进各类群体高质量就业,全力实施西宁市就业服务“1477”行动计划;聚焦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地下(东关大街、长江路)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工程,为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解决居民爬楼之苦……
把“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深厚为民情怀,切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服务行动,凭借真抓实干、务实笃行的过硬作风,一个个民生项目标注“幸福刻度”随之铺展开来。
如何办好民生实事,切中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肯綮?从倾听民声开始。
由过去的“政府提”转为“大家提、代表决、政府办”,2024年,西宁市首次以人大代表票决的方式,确定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广泛征集、多次研究论证基础上,10项民生实事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倏忽已至金秋,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家门口的一刻钟生活圈更便捷了,加装电梯后老人出行更方便了,得到精心照料的重伤残疾人康复更有希望了……那些曾在“清单”中许下的心愿,已渐渐成为现实。而这种浸润着烟火气、牵动着日常的细微变化,尽管只是普通的衣食住行,却正是这座城市所在意的“最重要的小事”。
68岁的申西田出生在西宁,68年不曾离开。留住他的,除了对家人的依恋,还有社区越来越舒适便利的生活圈子。看病、购物、吃饭、休闲娱乐,几乎都在15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实现。家住海湖新区的他,几乎每天都会去商场超市逛一逛。“一路买菜、锻炼,然后接孙子放学,方便极了!”他说。
“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不用再蹲路边等了,这小站可是帮了大忙!”提到湟源县城关镇北大路服务中心的“零工小站”,李师傅难掩笑意。
依托西宁创业孵化基地,打造集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市首个综合技能实训中心,零工市场(驿站)“全域覆盖”、企业用工“全周期保障”、青年群体“扬帆起航”、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劳务品牌“汇聚创优”、就业援助“暖心解忧”、创业扶持“助力提升”等各类活动正在有序开展,目前,全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工程总体完成率81.6%。
据悉,2025年西宁10项民生实事项目中,残疾人康复托养工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商贸流通提档升级工程、万名老人免费健康体检工程3项已提前完成。
“家门口这条路是新修好的,更加宽敞平坦了,去哪儿都很方便。”
“下课铃儿一响,同学们就冲向焕然一新的运动场,跑步、踢球不亦乐乎。”
“以前一下大雨,出行就很困难,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进行管网改造后,再也不用担心雨天出行难了。”
……
把群众呼声转化为赞叹声,让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被逐一破解,一批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成效逐步显现,一件件利民惠企的实事落到实处,为幸福城市有质有感不断释放民生新温度。
一项项一条条民生新举措,勾勒出民生发展的新图景,给出更多“幸福是什么”的西宁答案,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记者手记】时间总在徐徐行进中,积蓄温暖的力量,把民生工作从衣食住行的“表”,拓展到内心富足的“里”。
从建成3处县级快递处理场所,到配建乒乓球运动场地;从安装农村公路路灯6490盏,到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2条、公交站点17处;从为全市19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到为800名0岁至17岁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康复训练、医疗手术、辅助器具适配……
西宁将民生“任务表”安排得愈发细致,让更多细分群体都能获得政策关怀,一项项民生部署,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递出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明信号。
把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当一个个诉求被认真倾听,当一桩桩百姓身边的烦心事变成舒心事,每一项民生工程将陆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记者 樊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