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悠然)国庆中秋假期,聚餐宴客、出游、宅家囤货成为消费常态,食品安全风险也随之攀升。为保障市民度过健康安心的假期,日前,西宁疾控中心梳理出一份指南,聚焦假期食品安全风险,用实用知识帮你规避风险,安心享受假期。
采购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应优先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超市、农贸市场,坚决拒绝流动摊贩售卖的“三无”产品。购买包装食品时,重点核对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等标签信息,留意是否存在胀袋、漏气、标签模糊等问题,尤其是散装月饼等节令食品,务必确认来源可溯。肉类应选色泽鲜亮、纹理清晰、无异味;禽类以表皮光滑、眼球饱满为优;海鲜关注鲜活度,坚决避免购买死后变质的海鲜。
冰箱并非“保险箱”,科学储存是规避风险的关键。冰箱内设置“生熟分区”,生肉、海鲜等应放置于下层,避免汁液滴落污染熟食,使用密封盒或保鲜膜隔离,防止串味与细菌传播。绿叶蔬菜冷藏不宜超过3天,肉类冷冻建议不超过3个月,熟食冷藏存放不得超过24小时。月饼等节令食品需按包装说明贮存并在保持期内食用,避免大量囤积。
烹饪环节的细节把控直接关系饮食安全。肉类、禽类、蛋类必须完全煮熟,避免“溏心蛋”“带血丝牛排”;豆浆、四季豆等食材需煮沸5分钟以上,破坏其中的天然毒素。烹饪前应彻底清洗双手、厨具和食材,蔬菜需用流动清水冲洗3次以上以去除表面农药残留。砧板务必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使用。针对聚餐剩菜,需要及时冷藏存放,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且存放时间不超过2天,反复加热不超过2次,避免营养流失与细菌滋生风险。
另外,外出就餐时,选择正规餐饮单位是首要原则。点餐时建议适量选择,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菜品,践行“光盘行动”,剩餐打包后要妥善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