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3 2025年10月9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视《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聚焦青海

从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全国第一的绿电奇迹到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恢复的生态答卷,从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拔节生长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温暖实践……

昨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新闻频道《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特别节目聚焦青海,近40分钟的节目充分展现了青海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统领,以建设产业“四地”为路径,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十四五”以来,青海这张高质量答卷中的西宁元素。

高原冷凉蔬菜出口量——

从“零”的突破到实现“千吨”级目标

翠绿的芹菜舒展叶片,饱满的西红柿缀满枝头,农户们穿梭田间采摘、分拣、包装,运输车往来穿梭将新鲜蔬菜发往外地……在景阳镇的大通汇丰景阳蔬菜基地,这片占地1200亩的土地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更是周边农户家门口的“致富园”。

“基地主要种芹菜、西红柿等十多种冷凉蔬菜,年产量能达4000余吨,每天要雇200多人干活,每人每天工资120元,干得踏实又放心。”基地负责人金红利的话语里满是底气,而这些新鲜蔬菜,最终会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广州、东莞、香港等粤港澳地区的市场,端上南方消费者的餐桌……

冷凉蔬菜,是指从5月到10月适宜在高海拔和气候冷凉地区夏秋季生产的蔬菜,又叫“夏秋蔬菜”或“错季蔬菜”,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7℃至25℃之间。

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宁具备独特的冷凉气候优势,去年被授予“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称号。2024年,露地蔬菜播种面积11333.3公顷、产量44万吨、产值1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22%、50.2%,冷凉蔬菜80%输出省外,输出39.5万吨、产值11.2亿元,带动10.16万人参与务工,西宁夏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等十几个省区。

高原生态保护的“鲜活名片”——

12只雪豹领衔 100多种动物安居

在“雪豹之都”的西宁野生动物园内,接受过面部整容和牙齿根管手术的雪豹“凌不服”冒着头四处张望;人工繁育的雪豹“傲雪”在假山怪石间散步,不时和游客互动;雪豹幼崽“凌小蛰”懒洋洋地躺在隔离康复室内,不时和镜头玩“躲猫猫”……

凌霜、凌夏、凌小小、凌小蛰、凌小芒……从2017年开始,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救治的雪豹,名字中都带个“凌”字。8年来,共有12只雪豹经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救护,或被放归,或留在园内。而西宁野生动物园,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青藏高原雪豹繁育研究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西宁野生动物园自成立以来,共收容救护雪豹、普氏原羚、黑颈鹤、黑鹳、胡兀鹫等62种2200多只野生动物,其中近1/3恢复了野外生存能力并成功放归野外。

老有所养 幼有所育——

养老和托育变成了“下楼即达”

上午在社区托老所打台球、做理疗,中午在爱老幸福食堂吃饭,下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血压、听讲座……这是城中区瑞驰社区85岁老人仇正霞每天的生活轨迹。

从家到15分钟步行范围内,就是老人的幸福生活。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西宁市充分利用社区、农村现有资源,普及建设爱老幸福食堂、社区照料中心、医养结合体系,打造“15分钟服务圈”,实现居家“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近年来,西宁市累计投入资金12.85亿元,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764个,其中养老机构25个、社区居家网络服务项目1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8个、农村老年之家439个、幸福食堂148个。县区级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城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覆盖城区、布局均衡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

此外,西宁市建立养老服务清单及资源库,按照“分层分类”精准需求提供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延伸24小时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送医送药服务;建成市级智慧民政信息平台,运用“手机办、掌上办”等方式,及时为老年人推送线上线下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管理精准高效。

同时,作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西宁市实施普惠托育服务项目47项、公办托育项目5项,98个幼儿园开设托班,建设“青苗婴幼儿成长驿站”34所,努力构建“一刻钟”城市托育服务圈。目前,全市开办145所托育服务机构,可提供托位12110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数达4.88个。(记者 施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