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催生的自驾热潮中,成都凭借川西环线等热门路线,稳居全国租车热门城市榜首。然而,当游客王迪(化名)满怀期待开启川西自驾时,却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租车陷阱”——下单后被要求缴纳禁行区解除费,提车时又被告知平台保险失效,需高价购买门店保险。这场“租车刺客”风波,撕开了快速扩张的汽车租赁市场中,部分商家“低价引流、二次加价”的行业潜规则。
租车遭遇“连环套” 消费者知情权受损
“原本选了辆新车,每天70元买了尊享保险,6天租金算下来很划算。”9月中旬,王迪通过某租车App下单越野车,准备自驾川西。可下单后他发现,订单页面标注的“禁止驶入区域”竟包含阿坝、甘孜两州——这正是他规划的核心路线,“越野车最适合的就是川西路况,禁行区设置让人费解”。
联系店家后,对方提出“每天加100元可解除禁行限制”,王迪无奈同意。但9月下旬提车时,送车店员却突然告知:“驶入禁行区后,你买的平台保险无效,得买我们300元/天或500元/天的保险。”
“之前只说加100元解限行,从没提过保险要重买。”王迪提出退车,却被店家要求承担违约金。“这就是个陷阱,先低价把你套进来,提车时再层层加价。”王迪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租车平台涵盖川西路线的车辆均设“禁行区条款”,部分平台的禁行标识隐蔽,消费者下单时不易察觉。
租车平台的规则是否明晰,涉及禁行区域是否要叠加保险?这家租车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台保险涵盖所有区域,像王迪投保每天70元的尊享保险可以正常全额赔付车损,“禁行区域细则由平台商家设定,解除禁行区域相关费用需跟门店商定,平台并不参与”,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核实到平台商家二次加价,会对门店进行考核和处罚。
市场规模破千亿元 “一车难求”催生加价乱象
租车市场的火热,为这类乱象提供了滋生土壤。《2024-2029年汽车租赁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达1448亿元,预计2030年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这一热度更集中爆发。
神州租车数据显示,成都位列国庆租车热门预订城市前十,与乌鲁木齐、西宁共同领跑预订量;哈啰租车则透露,成都自驾订车量同比增长6倍,“早在8月,高端越野车就被订空,川西路线的车辆更是‘一车难求’”。成都市汽车租赁协会会长侯大勇坦言,国庆期间租车价格普遍上浮10%~30%,部分热门车型“一天一价”,但仍挡不住游客需求。
需求旺盛之下,部分商家开始钻规则漏洞。业内人士冬女士向记者透露,针对川西自驾客群,不少店家会故意隐藏“禁行区加价”“保险额外收费”等条款:“先用低价吸引下单,提车时再做‘二次销售’,解除禁行区的费用没有标准,全看销售员‘看人下菜碟’,老实人就多坑点,强硬的就少收点。”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多家平台商家,商家A直言“进入川西禁行区最低加100元/天,按订单总天数算,家家都这样”;商家B则表示“国庆期间要加300元/天解除禁行区,全国不限行的只有神州、一嗨平台,他们单价本来就最高,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二次加价属消费欺诈 平台需担监管责任
“这是典型的消费欺诈,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山东诚信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光绪律师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应提前明确告知所有费用,“先以低价引流,提车后才暴露加价条款,还以违约金为由限制退车,属于‘步步引导入坑’”。
赵光绪强调,商家设置禁行区域本身合法,但需以明显方式提示消费者,“比如加粗字体、弹窗提醒,不能藏在隐蔽条款里”。对于平台方,其责任不止于提供交易渠道,“平台明知商家有恶意加价行为却不监管,需承担连带责任,若核实商家违规,应依法进行考核处罚”。
此外,赵光绪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文旅部门应加强对租车行业的节前监管,“尤其是成都这类旅游热门城市,需重点排查‘二次加价’‘保险陷阱’等问题,保障游客权益”。
记者就王迪遭遇及行业乱象,向成都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文旅部门反映情况,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答复。
选正规渠道、签书面合同避开“低价陷阱”
面对租车市场的复杂环境,侯大勇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正规、规模大的租车公司,“大型企业有固定流程,不会随意加价,通过官方App等第三方平台下单,减少纠纷风险”。
同时,提车时务必签订书面合同,“租期、价格、禁行区域、保险范围、责任划分等细节,都要逐条核对,有疑问当场问清楚,避免后续维权无据”。若遭遇“租车刺客”,可保留订单截图、沟通记录等证据,及时向12315平台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如今,车轮上的旅行正成为国人度假新方式,汽车租赁行业也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但要实现真正的“规范化发展”,不仅需要商家守住诚信底线,更需要平台加强监管、部门强化执法,才能让“租车刺客”无处遁形,让游客的自驾旅程更安心。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