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3 2025年10月21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海“双冷”何以焕发热情?
——关注青海冷水鱼系列报道之三

脆甜可口的夏季草莓、翠绿鲜亮的荷兰豆、水灵的菜薹,鲜嫩的豌豆尖、紫莹莹的甘蓝……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西宁已有30多个品种的冷凉蔬菜直供南方,每一样都让外地客人惊喜不已。

海南州龙羊峡水库的养殖网箱里,不时有肥硕的鱼儿跃起。通过机器捕捞,层层加工后,一条条三文鱼从这里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餐桌……

不知从何时起,在外地人一个个惊喜的目光中、在外地客户订单的笑容中,青海冷凉蔬菜、冷水鱼产业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劲头,冷凉气候下蕴藏的冷凉产业,让青海“双冷”爆发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冷”资源,打牢“双冷”产业基础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的一组数据显示:青海冷凉蔬菜播种面积超66万亩(1亩≈0.0667公顷),总产量近170万吨,带动产地农户户均增收约3万元;冷水鱼产业养殖面积超45万平方米,年产值突破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

这片平均海拔超3000米、年均气温不足6℃的青藏高原,曾因“高寒”“贫瘠”的标签被视为发展洼地。如今,这片土地正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将独特的“冷凉资源”转化为蓬勃生长的“火热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高原独特禀赋,充分发挥高原冷凉气候(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与丰富冷凉水体资源(天然、洁净,常年不封冻)两大资源,在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高端驱动下,成功将‘冷凉’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高原冷凉蔬菜和冷水鱼为核心的‘双冷’产业迅速崛起。”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介绍道。

让“双冷”产业迅速崛起,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我省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提出打造万吨级“双冷”产业的目标,着力将“冷凉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并研究制定了对港经贸合作三年行动方案,把“双冷”产业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点。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西宁海关等部门狠抓落实,把供港蔬菜基地建设、冷水鱼出口通关便利化等列为重点任务。创新开通农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出口通关时间压缩了一半。

2024年,青海客运航线“腹舱带货”一体化出口业务开通,14公斤冰鲜虹鳟鱼样品搭乘客运航班从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起飞,经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中转后顺利出口至泰国。2025年,青海冷水鱼出口已呈现显著增长态势。青海产冰鲜虹鳟鱼已实现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当日达。如今,在西宁机场停机坪,经常能看到一箱箱冰鲜冷水鱼装入飞往泰国的飞机腹舱。这些冷水鱼当天早上捕捞,短短6个小时内便完成从加工到装机的流程,随后出现在海外消费者餐桌上。

只有在政策引导下,产业基础才能越来越扎实。目前,全省建成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312个,百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312个,标准园163个。完成海关备案的出口蔬菜基地达44家,总面积6.1万亩。冷水鱼产业沿着黄河聚集发展,建成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27个。湟中国家级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园、龙羊峡三文鱼产业科技园等重大平台建成投用,西宁市获评“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

“冷”优势,推动“双冷”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的背后,必须要有科技手段做支撑。“推广应用蔬菜全膜覆盖栽培、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绿色病虫害综合防控等节本增效技术,开展冷水鱼养殖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这一系列的科技手段都在为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助力。

在冷凉蔬菜种植上,我省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全省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冷水鱼产业注重源头健康养殖和过程管控,全省13家重点水产基地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持续保持100%。

蔬菜产业方面,积极联合顶尖科研力量,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深度合作,共建了“青藏高原冷凉蔬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冷水鱼产业方面,青海大学、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冷水养殖企业等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水生生态保护、苗种培育、营养调控和饲料研发、疫病防控、鱼品加工等方面通过技术引进、熟化和联合攻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转化应用体系。

设施农业不断进行升级,目前累计完成3800多栋蔬菜温棚的智能化改造,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4个、恒温保鲜库41座,新增冷库库容10万吨,有效降低了农产品产后损耗。冷水鱼养殖实现数字化转型,集成在线实时监测、智能装备精准控制、饲料精准自动投喂等六大系统,能对鱼群生长、水质变化、残饵情况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和产品安全性。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冷水鱼产业已成为青海省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青海三文鱼已经成为全省农牧业特色品牌之一,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亚洲规模领先、现代化技术高的鲑鳟鱼养殖基地。

(记者 芳旭 王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