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孩子”搭建“彩虹港湾”
“当时家长指着我说‘你才有病’,我刚毕业,满心好意却遭误解,既委屈又疑惑——是我错了,还是这些孩子真的需要特殊帮助?”回忆2010年的经历,王静仍清晰记得那份冲击。彼时她经营着一家早教机构,频繁有心智障碍儿童被送来,而十几年前的西宁,特殊教育资源薄弱,家长普遍缺乏认知。她辗转联系大学教育学老师、特殊教育领域朋友确认孩子情况后,主动向家长提醒,换来的却是激烈抵触。这份误解没有打退她,反而让她看清了当地特殊儿童的需求缺口,毅然关闭早教机构,远赴北京、成都的特殊教育机构,潜心学习康复训练方法与家长沟通技巧,一学就是三年。
2014年2月,青海彩虹塔心智障碍儿童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最初仅70多平方米的家属楼场地里,王静和另一名同事带着11名特殊儿童,靠着每月六七百元的早教课程费用艰难支撑。“那时候只有特训课和小组课,我俩轮流上课,忙得脚不沾地。”直到省残联康复部主动找到她,她才知晓“民办非企业登记”政策,此后残联提供项目支持,孩子的康复费用得以减免,机构也逐渐步入正轨。
如今的彩虹塔,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专属康复记录本,每天的授课内容、孩子的完成情况、情绪状态,老师们都会详细记录,还会通过微信群同步给家长。目前,累计帮助600余名儿童,其中20余名成功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为了让州县孩子不用奔波西宁,她还先后在德令哈市、天峻县设立工作站,轮换老师进行授课,让省级康复资源触达更多偏远家庭。
“小龄孩子有康复训练,可他们长大后怎么办?总不能一直靠家长养着。”随着彩虹塔的孩子逐渐长大,王静又开始思考“康复后的出路”。2021年,她在城东区、城西区设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为18—40周岁的心智障碍人士提供技能培训;2024年8月,“蜗牛之光咖啡体验馆”开业,成为智力与精神残疾人的就业新平台。在这里,心智障碍人士被王静称为“同事”,而非“特殊孩子”。目前已有37名残疾人通过这些平台实现就业,眼下,王静还在和小岛基地洽谈合作,计划让更多孩子参与客房服务、会务服务,让他们融入社会。
帮助别人的种子从小发芽
“小时候姥姥姥爷常说,不管别人是不是骗你,你做善事是为了自己;母亲带我上街,看到乞讨的人,也总说‘给一点,咱们不缺这口,人家可能正难着’。”王静说,家人的言传身教,就像一颗“善意的种子”,从小在她心里扎了根。
这份善意,从未局限于特殊儿童群体。2012年至今,她一对一帮扶互助东山乡白牙合村的5名贫困学生,从定期给生活费到每周或每半个月接孩子来西宁,带他们逛公园、去博物馆,孩子缺书本、缺衣物,她都直接买来送到手里。如今,这5名孩子中1名已就读青海大学医学院,其余4名也在互助县重点高中就读。2025年1月,得知西藏定日县尼辖乡雪龙村的30名孩子受灾难影响,心理状态不佳,她又联合绿洲救援团队,带着团体互动游戏、心理辅导工具赶赴当地,陪着孩子们做游戏、聊心事,帮他们慢慢走出灾难阴影,重建生活信心。
这份善意还在不断传递,渐渐凝聚成“合力”。11年来,王静通过每年50余次公益活动、30余次媒体报道,带动50万余人关注特殊儿童群体,联动10余家公益组织、30余家爱心企业共同助力康复帮扶;机构的老师大多已工作五六年,即便离职,也会时常询问孩子情况,给孩子邮寄玩具、书本;她的家人也从最初反对,变成了坚实后盾——父亲曾因她“放着安稳工作不做,偏要折腾”,半年没和她说话,如今却常来机构做饭、打扫卫生,假期还会陪着她值班。
“这是我一生要做的事业”
“不后悔!其实也是缘分,当年那么多早教机构,偏偏只有我的机构,来了那么多特殊孩子,好像老天早就帮我选好了路。”谈及11年的坚守,王静语气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最难的那段日子,她也动过放弃的念头,面对迟迟没有进步的孩子,只觉得满心无力:可自己要是退了,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儿的家庭,又该怎么办?当一名孩子在家从没叫过“妈妈”,却在机构里清晰吐出第一声“妈妈”时,所有的辛苦又都瞬间变成了“值得”。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支撑着她一路走到现在。
“其实不是我在帮助他们,他们也在治愈我。”王静笑着说,以前的她性子急,做什么事都追求“快”,可跟着这些“慢开花”的孩子相处久了,她慢慢变得平和、有耐心。“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他们开放的花期与其他花不同,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用心浇灌,等他们慢慢绽放。”
凭借突出贡献,王静先后荣获2021年中国好人候选人、第四季度青海好人、“西宁市好人”、第五届城西区道德模范、青海省道德模范提名等荣誉。可在她看来,这些荣誉不是“光环”,而是“责任”——提醒她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帮更多孩子走出困境。
11年坚守,从70平方米的小场地到覆盖多地的帮扶网络,王静的步履从未停歇;而那些“慢开花”的孩子,也正沿着她铺就的路,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记者 措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