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城北分局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推动警务服务下沉基层、贴近民生。其中,基层各派出所积极践行城北区提出的“十分钟幸福里”建设要求,成为分局深化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马坊派出所作为典型代表,将巡逻防范、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核心工作深度融入居民“十分钟生活半径”,用看得见的守护、摸得着的服务,让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十分钟巡逻 守护身影抬头可见
“孙警官早!又来早市巡逻啦?”清晨的辖区早市上,社区民警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人流中。他们一边帮摊主规整消防器材,一边提醒居民看管好随身物品,这熟悉的警服身影让居民备感安心。马坊派出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多个巡逻网格,由民警牵头,联合幸福里专员、社区志愿者和物业安保人员组成平安巡逻队,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治安状况动态调整巡逻力量。在早、中、晚三个高峰时段,巡逻力量重点围绕市场、学校、商超等人员密集区域开展防控,确保居民步行十分钟内必能见到警力。针对群众反映的老旧小区夜间照明不足、学生上下学安全隐患等问题,派出所动态优化巡逻方案。例如,协调物业为老旧楼道加装感应灯,将夜间巡逻时间延长并逐楼巡查;在学校周边设置“护学岗”,上下学时段提前十分钟到岗疏导交通。今年以来,派出所已排查安全隐患130余处,辖区盗窃警情同比下降18%,居民安全感显著提升。
十分钟调解 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楼上孩子跑跳影响老人休息”——接到辖区居民王女士求助后,马坊派出所民警迅速带着由社区老党员、热心居民等组成的“调解智囊团”前往小区。民警和调解员以拉家常的方式,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这正是“十分钟调解圈”的运作模式:派出所选拔社区里有威望的人士组建调解队伍,与民警组成最佳搭档,居民有了纠纷,调解力量力争十分钟内到达现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前置调解模式从源头上避免了矛盾激化,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
十分钟服务 便民举措精准送达
“十分钟服务”方式精准聚焦不同群体的需求痛点,推出差异化便民举措。针对上班族“工作时间没空办事”的难题,派出所创新推出错峰服务与上门代办模式:在工作日18时至21时开设“错峰窗口”,覆盖居住证办理等高频业务;居民若仍不便前往,还可通过线上预约“十分钟上门取件”服务,由民警上门收取材料,办结后再送件上门,实现全程“零跑腿”。针对老年群体,派出所每周固定时段在小区设立“便民点”,集中帮助老人解决线上缴费、社保查询等“数字难题”,并同步开展防诈骗宣传。对于行动不便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民警则提供个性化的上门服务。前阵子,79岁的独居老人赵奶奶感冒时,民警不仅十分钟内送药上门,还贴心煮粥,让老人感动不已。这些举措的背后,是派出所推行的一套“主动帮办、点单代办、全程服务”的“小管家”服务模式,旨在精准对接特殊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有效提升辖区群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十分钟不长,足够传递温度,‘幸福里’不大,装下平安期盼”。从巡逻守护到矛盾调解,再到便民服务,马坊派出所的“十分钟幸福里”实践,是城北公安分局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
记者手记
最好的服务就是“多想一步”
人民公安为人民,从来不在于口号有多响亮,而在于对群众身边事的回应有多及时、多用心。每一次将“民生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来办,每一次在解决问题后多想一步、多做一点,都是在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温暖的底色。
从确保居民步行十分钟内必能见到警力到“十分钟调解圈”,甚至延伸到差异化的十分钟服务圈,这一步步的转变让我们看到:当人民公安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为民办实事”成为自觉行动,我们的城市就会更加宜居,更加美好。
这不仅是短短的“十分钟”,更是一次治理理念的生动诠释——最好的服务,就藏在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自己的“心上事”里,藏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作为”的每一步跨越中。(记者 宁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