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较好完成了市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坚定不移抓发展、促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出台助企纾困十大行动等措施。
引进落地晶科、弗迪等15项强链补链项目,全市最大单体投资项目天合光能新能源产业园开工建设,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数量达近年之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9%,连续24个月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对全省贡献率达70%。
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8倍。
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对全市贡献率达98%,增速创近十年新高。
累计退税和新增减税降费104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2.66万户。
开展住宿餐饮复苏、批发零售恢复、消费市场回暖等十大行动,拉动消费36亿元。
出台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等14条政策措施,进出口总额增长41.5%、占全省75.3%。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增长2.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497元,增长3.6%。
▲毫不松懈抓生态、优环境,生态本底不断筑牢
完成国土绿化7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1.2%。
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污交易1800余吨。
完成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
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近1700个,治理水土流失100余平方公里,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Ⅲ类要求。
完成煤改气、低氮锅炉改造396蒸吨,入选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6%。
▲尽心竭力抓防控、优举措,疫情防控科学精准
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社会面清零。
全面贯彻“乙类乙管”措施,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102家,新增综合ICU床位271张,储备补足“四类药品”。
在全省率先完成60岁及以上人群疫苗接种任务。
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保持稳步下降态势。
▲倾情投入抓民生、办实事,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高质量办成30项民生实事。
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2万人(次),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8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97元,增速较城镇居民高3.3个百分点。
建成虎台中学分校、山川学校等16所中小学,新增学位6200个。
拦隆口镇、朔北乡、下脖项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和村庄,西宁列入国家旅游枢纽城市。
湟源排灯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建成21家老年友善医疗和托育机构。
启用2600万元价格调节资金,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完成“物质+服务”改革试点,6.76万人(次)困难群众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为全省提供西宁样板。
连续三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建管并重抓建设、提内涵,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海湖路跨线桥、群星路下穿等12条道路建成通车,城市路网密度达到5.6公里/平方公里。
实施棚户区改造住房4300余套、老旧小区改造3万余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部。
改造地下管网81.3公里,整治老旧管网安全隐患1500余处。
成功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加强空间立面整治,清理大型户外广告设施100余处。
▲统筹谋划抓巩固、促衔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打造茶马互市生态休闲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3000余名能人回乡创业,签约“百企兴百村”项目30个,培育打造示范典型20个。
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6万人,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70%。
建设7个美丽城镇、86个高原美丽乡村和29个乡村振兴试点村。
实施惠及36个村5.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居住条件7000户,新改建农村户厕1.1万余座,建设村庄污水治理项目12个。
西宁被确定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
▲全力以赴抓治理、保安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打造14家社区“石榴籽家园”,再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誉。
深入实施社会治理“八个一”工程,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
率先实现“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
平安建设各项指标在全省考核中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