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
2023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西宁贡献。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和5.5%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2万吨以上;
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定目标,能耗强度、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内。
2023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更大力度促进招大引强】
实施招商引资“六大行动”。重点引进光伏配套制造、动力及储能电池、高端锂离子电池、铝基和镁基新型合金材料及结构材料等补链延链强链项目。
完善产业链专班机制,力争引进项目40个以上,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
【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
力争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加快实施城市片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安全运行等重大项目。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千方百计恢复扩大消费】
推动重点领域消费全面复苏。
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品牌,拓展文旅消费空间。
加快打造全省医药产业和高原健康产业集聚地。
建设河湟文化创意产品集聚区,推动湟中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湟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提升,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优势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加速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产业优势。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控制系统一体化、生产系统智能化,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链主”企业。
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打造单项冠军企业。
打造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中藏药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落实重点企业“白名单”机制,确保重点企业稳产增产、达产达效。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西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双寨国际物流城等项目建设改造,启动多巴新城物流产业园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推动智慧物流、医药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推进重点园区“两业融合”改革试点。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质量新提升
【持续巩固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国土绿化1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0%以上。
积极推动西宁国家植物园建设,打造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平台。
【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启动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开展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
申报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
推进南川、北川、生物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甘河国家级绿色园区。
推动电解铝、硅铁、电解铜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改。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南川河母亲河复苏行动。
实施湟源青岭台、大通向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等8个项目,治理水土流失80平方公里。
打造清洁取暖“西宁模式”。
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走在西北省会城市前列。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展现省会城市新面貌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加快建设西宁北绕城高速、宁大高速扩容改造等项目,推进通海大道、时代大道南延、朝阳东路北延等路网工程。
力争完成南川供水工程、引大济湟湟水北干二期及西干渠田间配套、大河滩水库等项目。
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
实施老旧小区住房改造2.7万套、棚户区改造165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600余套,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部。
更新改造新宁路、黄河路等地下管网45公里,完成柴达木路、昆仑东路(怡心园段)等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建成运营餐厨垃圾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项目。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建立违规户外广告动态清零机制。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绘就农业农村新画卷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90万亩。
培育发展牦牛、藏羊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湟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大通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
【深入实施“三乡工程”】
坚决防止出现整乡整村规模性返贫。
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
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
落实人才返乡创业支持政策。
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
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持续推动乡村建设】
创建3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85个高原美丽乡村、2个美丽特色城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7000户。
提升30个村3.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改造农村户厕1.6万座。
实施农村路网建设项目108个,新改造农村电网325公里。
常态化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致力增进民生福祉,满足群众生活新期待
【促进就业创业增收】
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4万人(次),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不低于87%。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实施7大类75个项目,新增学位5000个。
实施数字教育融合创新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推进健康西宁建设】
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
持续推进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
落实养老院、学校等重点机构防控措施。
加快市第三医院急救创伤诊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诊疗中心等项目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持续规范社区医院建设。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扩大灵活就业、新兴就业群体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配合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90%。
建成托育服务机构20个。
出台物业星级服务收费标准等制度。
创建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西宁样板。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推动社区“石榴籽家园”全覆盖。
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
加快实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厚植创新发展新动能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
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
促成转化项目3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
打造全省高水平人才高地。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实施DRG付费方式改革行动。
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组建义务教育阶段紧密型教育集团。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一企一策”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加快各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全力推动更多企业入驻综保区。
推动西宁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场地建设,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加大同东中部发达省区间的联动协作。
推动“宁宁协作”再上新台阶。
深化西宁兰州两地铜、铝精深加工企业合作。
推动西宁海东一体化建设。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力争年内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
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开创平安西宁新局面
【深化市域社会治理】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创新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西宁化,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市、禁毒示范市。
【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严肃财经纪律,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开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清理整治。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8·18”大通山洪灾后恢复重建。
创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
健全“群防+技防+智防”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叫醒”“叫应”机制。
夯实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基础。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持续推动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和省市措施落实落地。
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奋进新征程的赶考路上,我们将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保持高的站位、严的标准、实的作风、廉的底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用各级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精气神,展现省会城市的精气神。
▲加强政治建设,铸就为政之魂。
▲坚持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
▲突出创新务实,锤炼过硬作风。
▲坚守廉洁底线,永葆风清气正。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力推动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贡献西宁力量。(记者 施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