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7 2023年5月8日
视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遭遇职场性骚扰,如何打破沉默?

近日,知名编剧史航被曝性骚扰一事引发社会热议。实际上,有关性骚扰特别是职场性骚扰的话题近年来始终热度不减。很多人在不耻、指责职场性骚扰的同时,也困惑于人际交往和性骚扰的边界是什么?有的当事人被性骚扰后因种种原因隐忍不发,有的当事人则因为没有证据而感到难以维权。

职场性骚扰如何发生,怎么定义?受害者如何维权?怎么依法规制性骚扰行为?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遭遇过职场性骚扰的当事人,以期通过她们的经历,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任何人都可能成受害者

在很多人眼里,宋岩的上司是个“老好人”,人畜无害——50多岁头发花白,总是笑眯眯的,夫妻恩爱,女儿在国外读研。但宋岩知道对方的龌龊。

宋岩本科毕业后入职甘肃一家公司,有一次,她工作中有点小差错,被上司痛骂了一顿,然后上司又向她道歉,安慰她并聊了会儿家常。这之后,上司经常将宋岩叫到办公室,“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分享一些所谓美照,其中还有女性裸着上半身的照片”。

“其间,我一直安慰自己,甚至可以说是祈祷,自己多心了,这都是领导对年轻员工的‘爱护’。”宋岩说,可糟糕的事还是发生了,一个周末,上司带她参加饭局,她被要求喝了点酒,上司则喝了不少酒,饭局结束后司机开车送他们回家,在后座,上司开始动手动脚,她激烈甩开,动作幅度很大。

“觉得特别恶心。”宋岩说,经过一夜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第二天便辞职了。

多位受访者向记者反映,在职场中,开黄色笑话、言语挑逗、性暗示是比较普遍的言语性骚扰,这种性骚扰形式多发生在平级同事之间,或上级对下级的试探。而以行为方式进行性骚扰通常发生在上下级之间。

对于言语性骚扰,包括宋岩在内的多位年轻受访者称,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属于职场性骚扰,只是觉得很尴尬,后来随着阅历增加才反应过来。

一位遭受同事言语性骚扰的受访者说:“有男同事经常当着她的面开黄腔、讲荤段子,有的荤段子当时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后来有女同事提醒才明白过来,非常恶心,让人难以接受。这明显属于职场性骚扰了。”

对于行为性骚扰,有受访者称,个别男领导对女同事有摸肩、拍背等行为,让人特别不舒服。更有甚者,喝了酒后把手放在女同事大腿上。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受访当事人大多称不只经历过一次职场性骚扰。所有受访者一致认为,被性骚扰,不在于长相、外表、穿着,很多职场女性都可能遭遇性骚扰。

骚扰产生阴影挥之不去

辞职后的宋岩,决定考研,“第一次工作就遇到这种事情,让我对职场充满恐惧”。可即便两年过去了,正读研的她见到“上年纪的矮胖男子”,仍然会不自觉地后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遭遇职场性骚扰时,有的受害者会选择沉默、息事宁人,有的受害者积极收集证据、等待时机,有的受害者以暴制暴、强烈反击。但不论怎样,职场性骚扰都会在受害者心中形成阴影,这些阴影可能会导致受害者对所在公司、行业、群体产生反感,甚至恐惧。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在遇到言语性骚扰时,一开始“不知所措”,之后难以释怀。对于行为上的性骚扰,比如轻微摸碰、拍打,则极为反感,但一些人碍于领导、下属的级别差异,会躲开并婉言提醒“这样的行为不合适”,也有一些人因肢体骚扰而直接选择离职,“因为无法想象日后工作时一次次面对”。

作为曾经职场性骚扰的受害者,刘萍认为逃避不是好办法,“遇到这种情况,就该直接反击,你不教训他,他就觉得没什么,得寸进尺。”刘萍说,遇到行为性骚扰更应当反抗。

甚至有受访者称,为避免职场性骚扰,用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一位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受访者称,接触酒局比较多,自己散播自己有隐疾、一直吃药等谣言,让别人不敢骚扰她。

证明被性骚扰仍有难度

考上研究生后,宋岩将自己被骚扰的经历告诉了父母,父母的态度截然相反,妈妈觉得事情已经过去了,息事宁人得了,爸爸则认为应该收集证据进行举报,让对方付出代价。宋岩也想举报,但苦于没有证据。

“平时通过社交软件聊天时非常正常。他动手动脚时,我只是反抗了,但这个过程没有音视频记录。我用什么举报呢?”宋岩说。

多位受访者称,不是自己软弱,而是苦于没有证据,最终选择辞职。还有受访者提出,当职场性骚扰没有恶劣到一定程度,找谁维权是个问题?现实中,由于职场性骚扰难以定性、取证,如果证据不足而大肆宣扬,容易被认为“小题大做”。

“证据不足,你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被其他人编排成段子。”一位曾遭受上级部门领导性骚扰的受访者告诉记者,自己最终选择了报警。

同时,一些人之所以选择沉默,是考虑到同事、亲属怎么看待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怕家人担心自己,另一方面也怕他们误解自己,认为自己不务正业、社会关系混乱。

多位受访者表示,在遭受职场性骚扰后,所在单位制定的防止性骚扰制度并没有让自己感觉到“被支持”。“遭遇职场性骚扰可以通过法律渠道捍卫自身权益,但面临举证难的困境,特别是肢体行为上的性骚扰,不同于文字或图像有电子留痕,且往往在突发状况下发生,比较隐秘。”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怿晨说,部分受害人也缺乏证据收集意识,尤其在职场,受害者面对地位更高、资源更多一方的性骚扰时,通常无法强烈拒绝,甚至无奈和加害者“有说有笑”等,这些都是性骚扰案件证明困境的体现。(文中性骚扰受害者均为化名)

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