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它们康复了!近日,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精心照顾下,得到救助并已恢复健康,符合放归条件的雕鸮和大鵟被放归大自然,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此次放归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雕鸮和大鵟经过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一段时间的精心饲养管理,恢复野外生存能力,符合放归条件,决定放归。雕鸮被发现时,无明显外伤,救护后安静环境单独隔离饲养,鉴于脱水情况,无法正常进食,翅下静脉输液补充体液,3天后开始恢复进食,经过特殊饲养管理,体质恢复良好,具备野外放归条件。大鵟被救护时,体质消瘦,中度脱水,左翅外伤。收救后单独隔离饲养,皮下补充体液,外伤消毒清洗,一周后体质逐渐恢复,能自行捕食,两周后能在隔离活动场随意飞行,评估符合放归条件。
“野生动物救护,是通过脱离原有自然生存环境的野生动物个体实施收容、治疗、康复护理等措施,协助其脱离生存威胁和伤病困扰,以恢复其野外生存能力并协助其回归自然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法定行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鸟类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西宁市生态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潜力不断释放,截至2022年年底,西宁市内共分布鸟类316种,哺乳类动物42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日见成效,构筑了鲜活的生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