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里长江到莽莽秦岭,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人进沙退”的戈壁到灵秀婉约的江南……行走在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国际国内馆生态价值实现案例展区,50米长廊展现的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如同翻阅一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书。
感受各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竹海绵延、丛林如碧,这里是中国首个生态县浙江省安吉县;巍巍秦岭,蕴藏无限生机,这里是陕西省柞水县发展木耳产业图片呈现;金灿灿的稻田,一道道水池里,鱼游蟹爬,群鸭嬉戏,这里是宁夏贺兰县的“稻香渔美 ”好“ 丰 ”景……绿色味、生态感扑面而来,参观者品鉴中国生态之美,惊叹中国生态之变。
加强“绿水青山”保护,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推动“两片叶子”(竹叶子、茶叶子)生态产业发展,强化“金山银山”转化;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全域旅游……中国首个生态县浙江省安吉县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率先转变发展方式,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小木耳如何蝶变大产业?看陕西省柞水县给出答案。立足资源禀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做强品牌,实现生态溢价;科技创新,助力生态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产业集群。2022年,以柞水木耳为主的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8449.5万元,木耳产业链总产值超50亿元,带动2.45万人致富增收。
“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一名参观者感叹道。
感受美丽中国新画卷
“快看,这里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太震撼了!”一名参观者惊呼, 在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荒漠化防治案例展示灯箱处,记者看到绿色的沙生植物一望无际,郁郁葱葱。从出门八步就是沙,到林场风景美如画,八步沙三代人创造了绿色奇迹!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组建于 1981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40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林场三代职工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 ”的绿色篇章。近年来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多业并举”的新路子。八步沙林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5%以上,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20多公里,在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 。
“稻香渔美”好“丰”景。好一幅塞上江南的美丽田园画卷。贺兰县地处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核心地带。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 、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稻渔空间”生态农工旅项目。稻渔立体种养和综合利用模式,使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每亩稻田除水稻外额外增收1700多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共赢之路。
除此之外,还有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生态旅游、云南玉溪市抚仙湖生态综合治理、广西桂林市漓江流域综合治理、四川省若尔盖县花湖草原生态修复等案例,这些案例个个精彩,处处激荡着绿色脉动。
(记者 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