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亮眼的湟源排灯,图样丰富的剪纸,颜色艳丽的土族盘绣……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上,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格外吸引人,展区不大但是人流不断。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将重点展示唐卡、手工艺、排灯等7个非遗项目,土族盘绣亮相生态博览会非遗展区,并以服装走秀形式宣传青海“青绣”等非遗文化产品。
“这些衣服太好看了,我也想买一套。”从江苏来西宁旅游的王丹第一次见到具有“青绣”元素的特色服饰就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特色服饰是专门为此次展会准备的,10余套不同风格和民族的服饰被“青绣”点缀,更显青海特色,引来大批参展市民围观。
“这是我们首次将具有‘青绣’元素的服饰进行集中展示,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市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实践。”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像“青绣”一样从艺术品成为生活用品的还有湟源排灯。
湟源排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口,后来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
“现在的湟源排灯已经结合了刺绣工艺,做成了精致有特色的小夜灯,进入了大众生活。”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余国雯向记者介绍。
与传统的排灯不同,现在的排灯画面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在光、电、声技术的支持下“活”了起来,画面色彩更加艳丽,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俱佳。
“快来,给我在排灯前拍张照片。”市民刘乐乐招呼着朋友为自己和排灯合影。她告诉记者,以前看排灯只能去湟源,能把排灯搬到展馆里实属不易。走的时候,刘乐乐和朋友各选购了一件排灯小夜灯,满意而归。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象征着端午节到来的香包成为了外国友人的最爱,精巧秀丽的石榴香包一摆上展台,就被抢购一空;古朴质纯的黑陶不只用于宗教祭祀,也被做成了各种茶杯、小碗等生活用具,参展市民争相购买。
展会现场,土族“盘绣”被装裱起来进行展示,来自互助县东沟乡年先村的绣娘马兆梅在一旁不紧不慢地绣着一幅绣品。她告诉记者,她在老家开了一家盘绣工坊,工坊带给她的不仅是稳定的收入,还给她出去学习的机会,开阔了眼界。
除了线下展馆的展出,线上非遗展也在同步进行。
6月10日起,“云游非遗·影像展”上线,75部影像资源开始集中展播,综合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观众讲述青海故事,全面展示我省近年来非遗数字化记录成果,让人们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
(记者 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