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紫)目前,市民很关注在生活中如何预防猴痘?7月26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省疾控中心传染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马斌忠,就如何预防猴痘,向本报读者答疑解惑。
马斌忠介绍道,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潜伏期多为6天至1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可能还会出现头痛、瘙痒、疲劳、肌肉酸痛、背痛、咽痛、口腔溃疡等;发病后1天至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脸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从发病至结痂脱落2周至4周;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是猴痘区别于水痘的特征。
马斌忠说,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和人。人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或者食用了未充分煮熟的感染动物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性接触也可以造成传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马斌忠介绍道,现阶段,普通民众接触到猴痘的几率很小,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恐慌,保持良好心态。猴痘确诊的主要方式是核酸检测,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在2周至4周内自行消失。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为轻型、普通型,是可以自愈的,预后良好。严重病例主要发生在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当中。
那么公众如何预防?马斌忠说,目前,猴痘预防一般采取以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我国没有专门的猴痘疫苗,虽然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可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但是猴痘对普通人群感染风险很低,现阶段普通人群不需要进行疫苗接种。如果您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