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3年8月20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魏辅文

地球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孕育多姿多彩的生命,《生物多样性公约》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22年12月19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擘画了蓝图、设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成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要加强原创性研究,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二是要强化野外台站建设,开展长期科学监测。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建设野外观测研究台站,构建科学观测研究网络;整合多学科力量,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开展长期监测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三是研发新的调查与监测方法,利用长巡航天无人机、高清载荷、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进行物种识别和数量统计。四是搭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监测平台。五是关注物种、遗传、系统发育、功能多样性等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确认保护热点区,为保护地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六是加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建设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加大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建设,为战略生物资源保存提供资源支撑。七是加强外来入侵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与防控,构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预警和防控框架,研发疫病预警与风险防控技术,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八是加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科学管理与调控,出台相关政策。九是加快海洋国家公园建设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国际关注重点,建立22%海洋优先保护区可实现95%以上的海洋动物物种、遗传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记者 张弘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