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就是湿地公园,四季景色都成画。”“大白鹭、斑头雁、棕头鸥……这些原本在西宁少有的候鸟如今也是湿地公园的‘常客’。”“西宁拥有这么大面积的湿地,‘公园城市’的名片更加名副其实”……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给西宁市民带来了什么?
当问及这些话时,市民的你一言我一语就是大家的真情实感。近年来,西宁市持续加强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修复,强化湿地生态资源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令市民交口称赞。
鸟类增加到152种,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地
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但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冬景仍美如画卷。从上空取景,湿地公园中的树木叶落殆尽,湖面上几群赤麻鸭自在栖息,古色古香的廊亭与树木颜色相称,尽显独特的冬日韵味。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是西宁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与别的湿地公园不同的是,该湿地公园贯穿城市中心,是坐落在城市里的湿地,人为活动干预多,湿地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那么,我市是如何围绕这一特点展开保护的呢?
多年来,我市主打以自然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持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与提升,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通过建设自然护岸和半自然护岸、种植水生植物、修复退化湿地、建设鸟类生境岛等措施,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工作,与建设之初相比,湿地公园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到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园区野生植物由103种增加到146种,野生脊椎动物由71种增加到187种,特别是鸟类由19种增加到152种,湿地公园已成为西宁市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6.45亿元!生态服务价值稳中有升
2020年起,市林草局联合青海师范大学科研团队,针对休闲娱乐、科研宣教、固碳释氧、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的15项内容,连续三年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湟水国家湿地公园15项生态服务达6.18亿元,到2022年上升到6.45亿元,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价值稳中有升。
生态服务价值反映了什么?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是摸清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家底’的主要手段,通过15项内容的评估研究,体现湿地区域内在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洪调蓄、固碳释氧、文化旅游、科普宣教、生态体验等方面的功能。”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2017年起,湿地公园持续对湿地公园水文、水环境质量及底泥进行监测。2021年监测结果显示,湿地公园监测水体平均透明度为0.37米,其中,最大透明度为0.67米。与2020年相比,湿地TN含量底泥成分等级改善幅度最大,TP含量去除效果最明显为宁湖湿地,由2020年1.414g/kg到2022年0.689g/kg,改善率达51.27%……
湟水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逐年提升,充分发挥了湿地“城市之肾”的生态功能,对进一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湿地“绿色福利”的满意度达95%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馆是我省第一家公园科教平台。以此为示范,目前已建设4所湿地学校和湿地课堂,编制了湿地科普宣教系列读本,开展“西宁湟水湿地二十四节气系列课程”等一系列自然教育主题活动,每年受益人数达到3万多人次,成为自然教育重要平台。
如今,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青藏高原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群众认可度。根据2019年、2020年湿地公园对西宁市市民游园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湿地公园满意度达到95%。
(记者 张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