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4年1月9日
海北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发展惠民生,海北交出亮眼答卷

本报讯(记者 张国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万元,经济综合实力稳中有增;形成全省最大高原藏羊、青稞、油菜供种基地,“四地”产业全面提速;“双国家公园”创建让海北绿色底蕴更厚实;32项民生保障工程实施,更多农牧民的幸福生活更加夯实……2023年,海北州对标“六个现代化新青海”战略发展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固底板、增动能,全面推进“五个海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北篇章迈出坚实步伐,交出了一份加速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去年,海北州在“四地”产业建设上持续发力,立足海北特色,建立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万只藏羊万头牦牛养殖基地,56个千只藏羊千头牦牛养殖基地,1770万亩天然草原、136万头只藏羊牦牛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祁连藏羊”入选全国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刚察藏羊”列入全国“一县一特色”中国品牌目录,海北州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原藏羊、青稞、油菜供种基地。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4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青海湖、金银滩、原子城、油菜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海晏县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1356万人次,同比增长281%;旅游总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95%。

海北州面朝青海湖、背靠祁连山“双国家公园”,有着“祁连归来不看山,刚察归来不看海”的美誉。去年,海北州立足“双国家公园”优势,完成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内64个矿山和232个图斑治理工作,“双国家公园”面积占全州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全州森林覆盖率达17.75%,草原植被盖度达69.2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0天,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三。祁连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刚察县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生态文明实践真正成为海北发展的鲜明标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的政府工作中,海北州持续发力,在民生保障上盯住关键环节、落实好民生项目,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8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32项,全州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905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7万人。鲁青高级中学建成运行,全州职业学校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园、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连续14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7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4万人次。落实门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25.5亿元,632户受灾群众入住新房。

海北州区位独特、历史厚重、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开放包容,是伟大“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为了让海北文化更有底蕴,去年以来,海北州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原子城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30.2万人次,金银滩草原入选“中国红色草原”。电影《牧民省长尕布龙》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编排舞剧《那时,金银花开》、话剧《金银滩》,打造情景党课《永不褪色的金银滩》《草原之子宽卓太》《祁连忠魂》《祁连战歌》,编印图书《红色印记221》《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牧民作家索南才让短篇小说《荒原上》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切阳什姐递补伦敦奥运会竞走冠军。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此外,去年海北州招商签约各类项目100余项,资金达57亿元,到位资金13.7亿元,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全面完成,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在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