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4年2月3日
聚焦全市两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抢抓机遇 实干争先 奋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西宁实践中求实效显担当
市人大代表、湟源县委书记 韩俊良

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主题主线清晰、内容内涵丰富,充分彰显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政治自觉,践行了“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行动自觉,体现了扛牢责任、真抓实干的思想自觉,把牢了“继续走在前作表率”的工作要求,系统部署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深入贯彻了省委市委全会和省两会精神,为我们深入落实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西宁实践理清了干的思路、明晰了干的路径、激发了干的动力。

湟源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力“四个抓落实”实践要求,树牢“三个担当”鲜明导向,深入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和省市两会部署安排,认真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奋力在落实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西宁实践五个目标任务中走在前作表率。

一是在讲政治强引领上求实效显担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着力在“强化思想作风和夯实基层基础”上下功夫,以讲政治为“纲”统领各项工作,严格“第一议题”抓学习,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在学习领会中明思路、找方法。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深入领悟反腐败斗争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的深刻内涵,紧扣“六问”“十严禁”,持续深化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抓干部队伍这一关键,突出以上率下、拉高标杆、同题共答、以效为先、擦亮导向激励干部实干担当,动真碰硬调整不适宜干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二是在护生态守底线上求实效显担当。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突出建设“幸福河湖”,推进总投资2.29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和1.6亿元的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加速实施投资1.1亿元的湟海渠配套改造,持续巩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成果。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总结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湟源模式,探索推行草场有偿流转制度,加快省级饲草产业发展试点县建设;推进沙棘育产销一体化,构建“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的利益链接模式,争创省级沙棘产业建设试点示范县。

三是在提质效促发展上求实效显担当。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硬道理,准确把握“预、备、进、稳”的关系,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市“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特色农畜产业延链。全力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建设,加速打造供珠港澳销售蔬菜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茶马互市交易港项目,推进年产8万片医用牛心包膜加工等项目建设,用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促进文旅融合产业提档。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突出农文商旅融合,抢抓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政策机遇,推动实现“科技创新+文旅”;加快实施古城“共享院落”“以大带小盘院落”等搬迁“柔性”政策,持续推进古城与老城、新城协调协同发展,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统筹推进低效资产盘活增效行动和非政府投资“六抓一控”行动。推动双碳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全力推进98兆瓦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和4.8亿元的全省首个独立储能项目落地投产达效,以“绿电”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四是在强基础固底板上求实效显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守底线、补短板、解难题三个关键,掷地有声办好民生实事,切实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聚力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一套系统完善、高效有力的推进机制,力争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落地落实,精准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深入推进“三宜”产业谋划、“三权”资产改革、“三库”项目管理的“3个三”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带动性经营主体,巩固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赋能乡村振兴提档换速。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行动,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聚力品质提升,促进城市更新。突出规划引领,编制8个乡镇级详规和58个村实用性规划,加快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着眼城市更新长周期平衡模式,全力推进县城双湟支线改线工程,抢抓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政策机遇,加速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素。聚焦民生改善,厚植百姓福祉。扎实推进“健康湟源”建设,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保障行动,充分发挥全学段思政名师工作室作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聚焦共建共享,深化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十大专项行动”,加快实施投资7677万元的地质灾害系统防治工程,持续推进“平安联建联创联防”建设,着力构建“大平安”格局。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探索“石榴籽+”融合化发展新模式,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在现代化新青海西宁实践中走在前作表率。

(记者 晴空)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