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举措务实,全面客观总结了2023年主要工作,精细部署了2024年目标任务,既有成绩单,又有任务书,激励全市上下在“强省会”目标下扛牢责任、真抓实干,为助力实现现代化新青海美好愿景明确了方向、勾画了重点。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湟源县将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立足全市五个中心城市定位,紧扣扛牢五个首位责任,吃透方针政策、找准工作目标、紧盯发展重点、抓紧贯彻落实,全力以赴把报告精神转化为走在前作表率的工作实绩:一是以生态育生机,守好生态大后方。以全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统筹推进全域全要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生态领域重点项目实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早落地、早见效。紧盯水环境这个生态质量“晴雨表”,提标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站,争取实施一批新的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面达到36%以上。不断改善大气环境源头治理能力,加快清洁取暖节能改造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统筹做好治山理水、价值转化大文章,推动全县河流、草原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因村制宜探索推广草场有偿流转等“资源变资产”的富民文章,让山林草场都能有“户口本”,都能有“经营者”。立足县域生态资源禀赋,加快全省饲草产业发展试点县建设,因地制宜建设4个千亩饲草基地,种植优质饲草10万亩。依托国土绿化行动,打造全省沙棘产业建设试点示范县,探索沙棘景观利用、沙棘采摘体验等农旅融合产业,推动沙棘、树莓等绿色生态产品研发力度,为全市提供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既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也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二是以特色显特效,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增强项目带动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主引擎,着力推动集群强链、数实融合、产业生态营造,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创新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运机制,借力“东出西进”产业节点,打造绿色冷凉蔬菜加工基地,构建上下联动,产销一体的营销体系,将主要农产品转化率提升至65%以上。加快实施“茶马互市”线下交易港建设,全面编制农畜产品生态宰杀、精细分割、精深加工等招商图谱,培育市场主体产业集群,建设更具特色、更高质量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抢抓“专精特新”项目机遇,加快丹噶尔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积极申报湟源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标准建成一批非遗传承基地,有序增强旅游核心吸引力。借力东西部协作,积极对接知名企业参与丹噶尔古城宣传推介、保护开发,推动排灯艺术节、高原国际风筝邀请赛等品牌活动出新出彩,编排打造乡村村晚、民间社火等基层文化活动,不断擦亮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文旅招牌,提高群众参与感,带动社会关注度,以繁荣基层文化活动带动人气、拉动消费,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三是以民生聚民心,集中力量办实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所期所盼,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集中力量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始终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压减“三公经费”和不必要支出,坚持将全县80%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事业。健全“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以制度力量推动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良好用户口碑的湟源特色劳务品牌,不断拓宽“家门口”的服务保障和吸纳就业能力。持续扩大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供给,高标准完成教育提升项目,深入实施健康湟源行动,扎实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成果,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不懈夯实“三农”基础,全面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情况,一户一策制定增收措施,不断加快乡村福利机构适老化改造进度,全面做好易地安置点养老服务,切实把群众关心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记者 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