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4年2月22日
果洛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阔草原 “医”路畅行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李兴发)日前,记者走进玛多县人民医院,立马感受到暖气的热量温暖着整个大厅,导诊台里的值班护士忙着为患者引导就医,门诊注射室内十多名患者正注射点滴,医生和护士时不时前来测量体温和观察药物注射情况。

“以前我们医院只有两层小楼、少数医生,没有现在的内外科、检验科、手术室等科室。专业医疗人员匮乏,医疗服务能力欠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在果洛州玛多县人民医院工作了20多年的才毛加,看着眼前的忙碌的场景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玛多县已建起“医共体”,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思路,县人民医院牵头各基层医疗机构,成立了玛多县总医院,将全县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形成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全新卫生服务新体系,群众看病难、医院难看病的情况得到了扭转。

在玛多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噶丹村,多玛正收拾着自家屋子,一岁多的儿子坐在床上摆弄着玩具。“生他之前我很害怕,但去了医院,就不怕了,很安心!”2022年的6月,多玛临近预产期,出现了严重的腹部疼痛。从来没有拨打过120的丈夫,第一次打通急救电话,不到10分钟多玛就得到了救治,半个小时内在县医院抢救室完成了初步检查,一小时后住进了妇产科病房。

多玛拿出了保存一年多的检查报告和病历,“胎儿发育一切正常,胎位略有偏移。因缺乏孕期保健知识,妇产科注意护理。”医生详细的医嘱一目了然。多玛回忆,生第一个孩子时是六年前,当时没有良好的就医条件和缺乏健康知识,孩子在家里流产,就此情况住院时她还得到了特别护理,半个月时间,医生不仅定期做各项检查,从饮食到活动都做有详细的方案,而且每天对新生儿有着专业的护理和体检。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费用全免。

“以前别说生孩子,就是看病都难。但现在我们小病就在村里卫生院看,大病也不用乱跑,直接去州医院就行。”多玛的话并非夸大。2023年,达日县下红科乡牧民扎巴,就经历了一次生死抢救。

因大量自发性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扎巴站在了生死的边缘。“这要是以前,人早就没了!”扎巴儿子回忆当时的情景:乡卫生院医生现场诊断病情严重,及时启动了果洛州人民医院打造的“2小时医疗救治圈”应急预案,直接将扎巴送往州人民医院。

“遇到这类疑难杂症、危重急症患者,基础医院会将现场情况,通过视频传输到州医院,我们会先期做好准备,集合州域内医疗专家开始分析和拿治疗方案,同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联系上海各大医院专家建立远程视频会诊,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上海第五批援青干部、时任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的周峰告诉记者,以往这种病例的治疗,不是耽误在层层转诊的路上,就是处在无法治疗的窘境中。现在借助连接下至村落,上至上海各大医院专家的远程医疗系统,2小时内就可以在手术台上接受治疗。地处高原腹地的患者,可以享受到千里之外医疗专家的医疗服务。

如今的扎巴术后已经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动,并且享受着定期家庭医生的上门问诊服务。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果洛,“就医难”已经成为过去式,医疗服务已经从曾经的去寻医,转为了现在的门前就医,医疗服务正不断地满足着牧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