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统一战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这一主题,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牢牢把握“五个中心城市”定位,坚决扛牢“五个首位责任”,积极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为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贡献力量。西宁市再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为首个连续两次获得此项荣誉的省会城市;市委统战部荣获“2023年度全省统战信息工作先进单位”“青海省侨联系统先进组织”等荣誉。西宁市“侨胞之家”荣获“全国典型选树单位”称号。
强化政治引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全市统战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从政治、思想、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加强统战干部党性锻炼,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见事见人见思想见作风的方法,引领和倒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观念意识转变和提升,有力促进统战工作提质增效。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引导广大党外人士深入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提高政治站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省委对西宁市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的工作要求,研究制定《西宁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样板行动工作方案》和100项具体工作责任清单,探索推进“五个一”创建实践路径。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我们的节日”“创建日”“宣传月”为载体,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在全市实施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行动,投资1448万元打造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城东区教育展馆、城北区柴达木路主题公园。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车载媒体等各类宣传载体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投资49万元在全市部分公交车体开展宣传,向各县区各单位发放应知应会口袋书17万册,形成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品牌建设,促进形成上下左右联动互动、全社会共创共建的创建格局,在全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挖掘特色亮点,共打造3个国家级、20个省级、18个市级示范点和234个市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推动创建工作向更广领域延伸、更大范围覆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正确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西宁实践”。做好“导”的文章,在宗教领域持续开展“感恩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领袖像、国旗、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寺庙活动。全面深化宗教活动场所“四进”实践活动,加强寺庙消防安全和健康宣传教育,持续加大全市宗教教职人员养老、医疗和社保等社会民生保障覆盖面。支持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显著增强,宗教界人士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提升。
服务中心大局,不断画大画美同心圆。注重凝聚广大党外人士智慧力量,组织召开党外人士通报会、民主协商会,健全与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谈心交流制度,政治协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积极引导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涵养党外代表人士“蓄水池”,建立市级党外干部信息库和党外代表人士信息库,重视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稳步推进我市“楼宇党建共同体”“环唐道商圈党建共同体”实践创新基地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西宁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全市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措施,抓实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积极筹建“西宁市网络人士服务团”联谊组织,为扎实开展网络人士统战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不断加强党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和商会制度,深入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民营经济综合评价工作,积极推荐全省优秀民营企业9 个、企业家7名,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建成3个省级“侨胞之家”阵地,充分发挥海联会、侨联等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宽海外统战工作“朋友圈”。
(记者 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