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4年5月8日
海西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矢志向绿行 压沙“锁黄龙”

在青藏高原防沙治沙作战图上,海西州的位置十分醒目。柴达木盆地特有的高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水塔”三江源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沙区沙化土地面积923.43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74.7%,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52.86万公顷,占全省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的44.9%。

70年以来,这片英雄辈出的地区从建设之日起就和荒漠化“硬磕较量”,矢志不渝、滚石上山、久久为功,最终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道路——“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海西新模式。

绿色,一进再进;沙,一退再退。人与沙的较量,不仅是空间的交锋,更是精神的对垒。

春风拂过,面庞黝黑的陈永奎扛着铁锹,穿行在德令哈市机场四号泵站。作为德令哈市的一名生态护林员,他每天的工作是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巡护临近德令哈市机场的1300亩园林。

说起护林工作,陈永奎打开了话匣子,详细描述着他20年的工作,每天肩扛树苗,翻越一座座沙丘,寻找为数不多的湿沙地,再用一米多长的铁钎、引锥,挖出深坑、栽种树苗。陈永奎说:“在树种选择上,我们将过去的沙枣、沙柳更换为需水量与蒸发量更小、更适合本地的梭梭、杨树、红柳等耐旱灌木,构建灌木防风固沙林;在固沙方式上,通过构建一个个草方格,以网格固沙等工程技术手段锁住移动沙丘。”现在,看着眼前成片的一人多高的梭梭、杨树和红柳,他满脸自豪。

“在海西种活一棵树不容易!”随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相继实施,加上一大批柴达木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植树造林的方式与治沙效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在这片高原戈壁之上树木成活率从30%达到了80%。柴达木盆地有效治理面积25.38万公顷,有效阻挡了沙漠侵蚀。

2023年以来,全州计划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任务5.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任务19万亩,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3万亩。全年完成营造林6.41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33.09万亩,完成率分别达到121%、137%和163%。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永阿表示,将抓住春季造林有利时机,积极推广防沙治沙新技术,稳步推进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全力打好“三北”六期工程攻坚战,推动“绿色”在柴达木盆地不断延展。

近年来,海西州在沙漠化治理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积极行动,认真实施“三北”工程,大力退耕还林还草,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23年底的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2023年底的45.38%,呈现出林草面积和覆盖率“双增长”态势。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实施营造林34.9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79.8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101.7万亩,重点沙区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特约记者 边红霞 范宗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