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4年5月20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博物馆成为最好的课堂

本报讯(记者 张国静)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为了契合“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的活动要求,生物园区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功能,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社教研学活动,进一步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带领广大群众领略大美青海的无穷魅力。

活动当天,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在各展区推出了“昆虫探索之旅”“小小科普员在行动”“‘盐’途有我 雕琢百态”“‘漆’彩非遗 如‘漆’而至”“为自然‘发声’”“风车飞扬 艺趣童年”等8项线下体验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科普体验选择,通过各类有趣活动让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这个长戟大兜虫生长于拉丁美洲地区,成虫体长最长纪录为184毫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甲虫,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甲虫之一……”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三楼蝴蝶长廊,讲解员王玉云正在为参加甲虫模型搭建活动的小朋友讲解相关知识。看到小朋友们兴致不减,王玉云接着讲:“这只大甲虫还有个称号叫‘大力神’,但是它是外来物种,不能在我们国家生活,我们要热爱动物,而热爱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馆长董虹介绍,博物馆馆藏标本总量达1万余件,运用图文、模型、实物、标本等形式,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是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内容的博物馆,西北地区最大的自然类博物馆,也被誉为“浓缩版的大美青海”。

“快看我雕刻的这只小兔子可不可爱?”在博物馆二楼手工坊盐雕手工活动区域,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盐块雕琢成一个个小动物形态。青海省盐湖资源丰富,察尔汗盐湖更是中国最大的盐湖,在盐雕活动中,参加的小朋友既可以享受手工制作的乐趣,又可以了解青海的自然科普知识。作为传播自然知识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不断充实展示内容,丰富自然科普产品,青海草木生灵之生机繁盛,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生物演化进程的奥秘,也可在其中厘清脉络。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近期,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还将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拓宽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与省内各市州中小学及幼儿园共同举办科普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我们将充分发挥自然科普教育的功能,让公众零距离感受青海的自然资源之丰富、生态环境之大美,打造青藏高原自然生态集中展示地和研学打卡地,讲好大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故事。”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馆长董虹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