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县沙珠玉乡的防沙治沙纪念馆里有一幅油画,描绘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一所学校上课时的场景,从白天开灯、毛巾捂住口鼻的画面,可以看出当时沙珠玉地区的风沙,对于沙珠玉及其周边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经过60余载的努力,昔日的黄沙土成为今日的绿色屏障,历代治沙人种下的每一棵树苗也都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沙珠玉开展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利用柴草、秸秆、黏土、尼龙网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阻沙网格,在网格内种植沙生植物,这些固沙模式,在高寒干旱区的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取得良好的防沙治沙成效。
经过60多年艰苦奋战,沙珠玉乡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这样的变化,着实让人惊叹。
近年来,海南州防沙治沙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荒漠化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沙珠玉持续推进的人工扎草方格沙障,还是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海洋,或是贵南县黄沙头300公里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都被赋予了生态保护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意义。
“身处贵南,才能切身体会到沙漠不断挤压人类生存空间,逼迫绿洲步步后退的残酷现实。” 作为亲历者,贵南县茫拉乡下洛哇村村民布加对此深有感触。
20世纪中叶,贵南县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沙漠肆意蔓延,看着自家的草场产量和牧草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布加立志:“堵住黄沙,还家乡一片绿色。”
2002年初,布加与村委会协商签订了667公顷荒山承包合同,开始了他的治沙历程。20多年后,百余公顷黄沙地成了绿洲森林。
如今,白发苍苍的布加,被国家绿化委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治沙事业,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在贵南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曲绿色音符。
进入仲夏,海南大地绿意盎然。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一片片向阳而生的光伏板蓝波浩渺,整齐划一。
曾经的塔拉滩“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塔拉滩荒漠化以每年1.8万亩的速度在增加,草场沙化面积达101.11万亩,农牧民的大量草场被沙土掩埋,植被稀疏矮小,产草量明显减少。
2011年开始,塔拉滩逐步建成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2013年光伏园区修建防沙固林带。如今,园区内各类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塔拉滩生态治理面积达到31.1万亩,原生植物覆盖面积从治理前15%达到现在的65%,流动沙丘得到有效治理。40个电站养殖“光伏羊”15000余只,在降低农牧民饲养成本的同时,也让群众获得了稳定收益。
一条条穿沙公路将沙地“切割”,公路两侧,一组组沙障和顽强生长的沙生植物阻断沙源,切断沙漠向城乡周边输沙的通道,确保三江源腹地生态地位安全。从卫星俯瞰,金黄虽然是沙漠的底色,但绿色正成为它们的“新衣”。
(特约记者 才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