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5 2024年8月16日
每周闲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中品豆腐

王宗征

近来,笔者对古今书籍中关于豆腐的记载和描述多有留心,并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中华豆腐文化的雅俗共赏和多滋多味。

作为大众化食品的豆腐,相传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豆腐”这一名称,则是在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陶谷所著的《清异录》一书中才出现的:“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羔羊。”陶谷是五代时新平(今属安徽)人,在五代时期的晋、汉、周以及北宋初期都做过官。他在笔记式著作中记述的这件关于豆腐的轶事可以说明,当时淮南一带豆腐已是日常食品,其制作技术也相当成熟。那时候,人们还给豆腐起了个“小羔羊”的别名,说来也很有趣。而古代豆腐的别名不止“小羔羊”,还有“菽乳”“甘脂”“黎祁”等。“菽”为豆类总称,是传统粮食作物“五谷”之一。“菽乳”,顾名思义,豆腐像乳制品一样,这个名称见于清代王士雄编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而清代学者汪曰祯在他的《湖雅》一书中称豆腐店为“甘脂店”。以此推断,时人有称豆腐为“甘脂”的。由于方言等缘故,古人还有称豆腐为“刀付”或“刀呱”的。南宋诗人陆游在“试盘推碾展,洗釜煮黎祁”诗句中描述当时蜀(今四川)人制作“黎祁”即豆腐的过程。元代的著述中,称豆腐为“黎祁”,更为常见。

至于“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说法,最早见于元朝药学家吴瑞撰写的《日用本草》一书中:“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代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述豆腐发明时,一字不差地沿用了吴瑞的说法,并表示制作豆腐“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明代的文献《物原》《草木子》等,也都称“刘安做豆腐”。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说:“黄豆可做豆腐。”同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也称:“菽,种类之多,与稻、黍相等……凡为豉、为酱、为腐,皆于大豆中取质焉。”可见,黄豆(俗称大豆)作为豆腐制作的主要原料,在明代已经很普遍。

豆腐入诗,南宋除了有陆游的吟诵,还有大儒朱熹的《豆腐》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元代著名女诗人郑允端也有赞豆腐的诗:“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煎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对豆腐食品的色、香、味赞美有加。

现代和当代文人对豆腐的记述和描绘更多。读《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一书,发现书中收录的周作人《天下第一的豆腐》以及梁实秋、汪曾祺、黄苗子、林斤澜等均以《豆腐》做文章题目的散文和王充闾的《八公山豆腐》、郭风的《关于豆腐》,都是文化名家写豆腐的,觉得他们与豆腐的情缘和对豆腐的认知都很深,跟随他们的笔触,便可领略到那至深至美的豆腐文化的神韵与意蕴,字里行间“美食、记忆、乡愁”与豆腐融为一体,“豆腐是我们中国食品中的瑰宝”(梁实秋语)的文化认同跃然纸上,着实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下一篇